(查字典 十之八)
「平上去入」四声
字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再分阴阳,是自然而然的声调,是即所谓「天籁」。你读平上去入四个字,其实就读出了四声,平字平声、上字上声、去字去声、入字入声。
随便举一个平声字,稍为知道平上去入的声调规律,就可以读出四声。如
「人」为阳平声,四声即为「人、引、孕、日」;
「因」为相应的阴平声,四声即为「因、隐、印、一」。
这四声,读顺了口,连小朋友都容易学识。再举一些例 ── 中、总、众、竹;通、统、痛、秃;阳、仰、让、弱;山、散、伞、失。
熟了由平声切四声之后,可以随便找一个字来认识四声。如「贺」字,稍加思索即知其四声为「何可贺学」,那么,「贺」字就是去声了。 「何」是阳平,相应的阴平是「呵」,因此就知「贺」为阳去声。何大博士的「正音」或「正读」,学之何可贺学也,简直是中毒。
至于阴阳,阳声的音值较低,阴声的音值相对高很多。所以粤剧界将阴声称为「尖」、阳声称为「沉」。
我们将老陈念为「老诊」、黄仔念为「枉仔」、综合读为「宗合」(错综则不变声调,仍读为「错众」) ,即是将阳声 (沉声) 变读为阴声 (尖声) ,是始自然。
粤语九声六调
广州话有九声六调,即 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九个声调。注意不是 9 + 6 = 15 个声调,而是 6 个调(抑扬,音高)+ 3 个入声(顿挫,塞音)= 9 个声调(同时包含抑扬顿挫)。其中 阴入(上阴入) 跟 阴平 ,中入(下阴入)跟 阴去,阳入 跟 阳去 的音高调值 是一样的,只是结尾带塞音韵母。
「切韵」里好像不止有鼻音韵尾,还有一类叫作「入声」的东西,它们有塞音韵尾。「切韵」里塞音韵尾韵目与鼻音韵尾韵目乃是一一相配的,比如:東董送屋冬
。。。
于是就有了「五声说」,即,上古汉语有五类音节,其中三类比较「舒声」,分别进入切韵平上去三声;而两类比较「入声」,分别进入切韵去入两声。去声的两个来源后世发生了合流,最终形成切韵音系里的去声。为了说话方便,下文将比较「舒声」的那类去声称作「舒去」,将比较「入声」的那类去声称作「入去」。
学习参考:
此处「阴声」「阳声」指的是什么呢?很简单,「切韵」里有鼻音韵尾的字就是「阳声」字,没有鼻音韵尾的字就是「阴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