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话救亡九十篇之十二)
唐代的「蕃」
加拿大多伦多星岛日报
2006年10月10日
「吐蕃」读为「吐凡」,本来已铁证如山,由《大英百科丛书》,及一篇法国学者的研究专论(有中译,刊《西藏研究》),已知「吐蕃」是Tufan的译音,于唐代时,波斯人将西藏称为Tufan焉,何来「吐播」。
可是却偏有人喜欢出位,凡是推翻传统读音的事,他们都立即附和,因此,王亭之准备根据唐代人的著作,对此问题再谈一谈。
王亭之找到一本唐代姚汝能着的《安禄山事迹》。从书中有「蕃」字的文句,即可断定此字的读音。
书中说安禄山「多智计,善揣人情,通九蕃语,为诸蕃互市牙郎」。此即言其为西域各国商人的翻译。 「通九蕃语」,即是懂九种西域语言,这显然「九蕃」即是「九番」;「诸蕃」即是「诸番」,怎样能读之为「播」呢?如果硬要「播」,番薯便应念为「播薯」!
安禄山偷羊,给捉到,想施以杖杀之刑,安禄山于是大叫:「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于是得到释放。
将奚与契丹称为「两蕃」,是为称西域诸国为「番」的明证。在唐代,「蕃」「番」二字通用。在译Tufan之音时,因利乘便将fan音译为「蕃」,是音译而带意译,可谓神来之笔,一味拗「吐播」,是连唐人书都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