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话救亡》九十篇之三十九)
吐蕃与「吐播」
加拿大多伦多星岛日报
2006年7月24日
今人喜欢附和,一有标奇立异之说出笼,便必有附和者,这些附和者又多为传媒,于是标奇立异之说立刻变成「正」,传统则自然是「负」。
最明显的例子是「吐蕃」,此乃西藏的「唐名」,一向读为「吐凡」,从无异说。然而大陆忽然有两个所谓专家,认为「蕃」字要读「播」,此说一出,香港传媒立刻跟进,居然找出个理由,说「吐播」的音与tibet相近云。稍有学问者,则谓藏人自称为brod,故当然是「播」音。
其实若由头说到,便知道这些人一直是在发谬论。首倡「吐播」的大陆出位专家,说「蕃」字在唐代无「番」音,他连《唐韵》都懒查,就一口咬定。加上发表文章的编辑也照例不核对资料,于是就人「播」你「播」,冤枉唐代人。
在黑水城发现的文书,乃唐宋元三朝的文物,许多文书直用「吐番」来称呼西藏,这「吐番」当然即是「吐蕃」,因为有些文书即用「吐蕃」之名。足见当时,「土番」与「吐蕃」二名通用,此乃强烈的证据,证明「蕃」字应音为「番」,转读为「凡」音可以,但却一定不能够读「播」。
这即是一个「以讹为正」的实例,此例无可辩驳,除非恃着面皮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