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七圣演七圣法
宋代由于二郎神的故事流传,所以江湖艺人便有许多把戏是变二郎神的脸,连带起来,他座下的梅山七圣便也给搬上塲。终于发展成为一套大型魔术「七圣法」。
那时以「七圣」为名的魔术家很多,最著名的是杜七圣。
明代的说话人形容杜七圣,
「头上裹着头巾,戴着一朵罗帛做的牡丹花,脑后盆大一对金环,拽着半衣,系着绣裹肚,着一双多耳麻鞋,露出一身锦片也似文字。」
那样子就似江湖卖武的人。不过赤上身来变戏法却亦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向观众表明没有收藏什么物事在身,而这个七圣法,恰恰也不用收藏。
《东京梦华录》对这戏法记录得很详细而且生动。 ──
「爆仗响,有烟就地涌出,人面不相觑。烟中有七人皆披发文身,着青纱短后之衣,锦绣围肚看带。内一人金花小帽执白旗,余皆头巾,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剌,作破面剖心之势,谓之七圣刀。」
然而这个表演,却只是序幕,好戏还在后头。杜七圣接着出来说口,夸言道:
「两轮日月,一合乾坤,天之上地之下,除了我师父,不曾撞见一个对手与我斗这家法。」
接着回头叫道:「寿寿我儿,你出来!」
原来他是表演刀斩孩儿这把戏。
祆教
源自西亚今伊朗,中国多称为“祆教”、“拜火教”。传为古波斯米底王国人琐罗亚斯德(又名查拉图斯特?-前583年)创立,又名“琐罗亚斯德教”,波斯曾立为国教,影响深远。中亚粟特地区早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就已接受此教教义,广为流传。粟特人极善经商,汉唐时期便往来中国,从斯坦因1907年在敦煌西北长城烽燧(编号T.XII.a)下发现写于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左右,带有祆神名的一组粟特文信札可知,早在公元四世纪初叶的西晋末年,中亚的粟特人就将祆教带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