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亭之写曲
加拿大多伦多星岛日报
2006年2月21日
王亭之在七十年代初,应孙宝玲之邀,为李宝莹、罗家英写了两折折子,此即《双阳公主》之《游园》与《追夫》。
这两折戏,都度了新曲,由梁汉铭兄谱曲,他留学法国,但雅爱粤曲,跟王亭之合作得十分愉快。
近年此两折戏的录音,曲词已有改动,其中颇有些不伦不类,连音乐都有改动,原因是要将两折戏扩充为一出戏,编剧的人就凭自己的好恶来改动了。
因为际遇不佳,写出来的曲未受尊重,王亭之就不肯再为人写曲了,梁汉铭兄亦意兴阑珊,如今粤曲界曾参与此事者,恐怕便只剩下梁天雁。
冯宝宝曾想王亭之替他编杨文广故事的曲,不过恰值当时王亭之学佛正在紧要关头,故未答应。后来在冯华老兄的「新乐府」,见到徐柳仙,仙姐亦想王亭之为她写一首曲,追怀身世悲欢,但王亭之觉得此曲应由唐健垣来写,因为唐老弟当时正沉醉于「豉味腔」,用此腔来唱仙姐的身世,正为适合。
这样一来,王亭之就四十多年未再写曲。这次忽然用两小时写成《焚琴殉国玉麒麟》,写时想到陈剑声,她的声腔正合唱此曲也。只是如今每一首新曲都要经音乐处理,故不知此曲几时才能由声姐唱出。
唐健垣,广东南海人。香港著名的古琴家、古筝演奏家、南音和甲骨文研究专家,同时也是位茶艺和园林专家。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康州威士连大学、密芝根大学、香港演艺学院。
徐柳仙,粤曲女演员,原名徐振坤,广东南海金沙西联八甲村人,享誉曲坛五十多年,她的歌艺自学成家,唱腔独树一帜,称为"仙腔"或"柳仙腔",以歌喉宏亮、板路严谨、腔路规整,抑扬顿挫,柔中带刚,富于韵味,腔纯而无杂声而见称。她性格秉直豪爽,"柳仙腔"的格调一如写意的山水画,又如流水行云,难以仿学。徐与小明星、张月儿、张惠芳合称歌坛四大平喉。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晚年曾组一庐音乐研究社。1985年病逝。代表作品:《再折长庭柳》《一曲难忘》《梦觉红楼》。
冯宝宝(英语:Petrina Fung Bo-Bo),香港女演员,被尊称为“BOBO姐”,有“东方莎莉·谭宝”的美誉,出生于英属北婆罗洲山打根(即后来马来西亚沙巴的山打根至今),籍贯广东中山,从两岁半出道至今,拍摄超过200部电影,其中从6岁至9岁最红的童年时期,冯宝宝拍摄超过120部电影,是两岸三地、世界华人电影史上,迄今拍电影数量最多的童星,在全球华人社会有广泛的知名度。
陈剑声,当代粤剧界一位出色的女文武生。她自幼醉心粤剧艺术,在求学时期已开始学习粤剧。初期随谭珊珊和刘永全学习粤剧,其后边学边演,曾师从马玉琪、朱庆祥、叶少兰、王小玲、卢轼、许君汉、韩燕明学艺,慈善伶王“新马师曾”收其为入室弟子,直传技艺。
陈剑声1997—2007年任香港八和会馆主席,成为该馆成立以来最年轻的主席;2006年7月1日荣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2006年12月至今,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8年1月份与红线女同时当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剧传承人。
陈剑声功夫扎实,个性爽朗,她演英雄豪杰,才子将相都很有说服力,戏迷们都说,看她演出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陈剑声于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从事粤剧表演工作,1986年组成剑新声剧团,1992年重组剑新声剧团,该团至今在表演上屡创佳绩,演出传统和创新剧目甚多,令戏迷耳目一新。陈剑声除从事粤剧活动外,对社会公益活动亦不遗余力,常参加各种慈善演出。
剪輯自1982年的《歡樂今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uYcEnvXWM
折子戏
——顾名思义,它是针对本戏而言的,它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流传的以折子戏多,不少久演而不衰。究其原因:从内容上看,好的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其思想观点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在结构安排上,往往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紧紧抓住观众。从形式上看,京剧折子戏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京剧的艺术特征,即生、旦、净、丑的不同行当,唱、念、做、打的基本四功。
折子戏虽然是整本传奇的一个部分,但它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中的《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白蛇传》中的《断桥》等。
[折子戲]【狄青夜闖三關之追夫】 梁兆明/梁燕飛
[折子戲]【狄青夜闖三關之追夫】 梁兆明/梁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