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滔绝非「妓寨出身」
剧曲界前辈黄滔老兄寄书来,付有一柬,兼报纸专访一份,王亭之看后捧腹大笑。
事缘滔哥获卑诗大学奖状,故报纸予以专访,该访员却一口一句称他「妓寨出身」,专访出街,黄老滔给朋友笑到面黄,给王亭之的来柬即提及此事。
其实此事黄老滔有怪莫怪,来访记者必然是后生哥,因此已不知当年广州陈塘、香港石塘咀的「花事」,所以才会有胆说他「妓寨出身」。此后生记者只知「干尸收殓」的娼妓,不知「开寨厅」的「老举」。
当年的老举寨,侑曲飞觞,一点不下流,要想得老举委身,可能要花去一个中上人家的身家。侑曲又有两种,一名「唱琴」,即是老举自弹自唱,以打扬琴居多;一名「唱班」,即是有乐师伴奏,故又名「响局」。一般人很难消费一个局,唯于周末,田鸡东,各顾各,亦即AA制凑一个局来消遗,是即「有局冇局,全凭礼拜六」。
滔哥当年只是「响局」的乐师而已,地位崇高,不少名乐师都以此为荣。在「响局」当乐师,亦从来没有人说是「妓寨出身」。堪称为「妓寨出身」的人,唯有琵琶仔与豆粉水。
况且「老举寨」中,尽有守身如玉的老举,一旦贬之为「妓寨」,便玷污了这风流文化。
加拿大多伦多星岛日报
2006年12月18日
侑曲飞觞:劝酒佐助饮兴
老举寨:"老举"为旧日广东人对女性娼妓之称。妓院亦有称为“老举寨”。
香港石塘咀(英语:Shek Tong Tsui或Belcher Point,亦作石塘嘴)位于坚尼地城以东,香港大学以北,西营盘以西,即由西祥街/西祥街北至水街,属香港香港岛中西区的地区。
历史
清朝初期,石塘咀一带只是一个荒芜的山坡。正是这个原因,清代嘉庆二十四年 ( 西元一八一九年) 刊行的< 新安县志 >没有本地区的任何记载。由于石塘嘴盛产优质的花岗岩(麻石),可作建筑材料之用,吸引了一批以打石为业的惠州客家人到来开采。
1841年即开埠当年的人口普查出现「石塘嘴」作为打石工人的聚居点;当时人口有25名。
至1880年,当时石塘咀已形成花岗岩石矿场,在采矿完成后,该处剩下凹陷大石塘,而向海的一段较尖而窄,状似鸟咀,所以得到「石塘咀」此名。
早在1903年,石塘咀填海工程尽管已经完成,但该地仍然是一个荒芜而偏远的地方。 1904年香港第13任港督弥敦抵港,刚好上环水坑口街妓寨被大火夷平。弥敦灵机一触,下令所有妓寨一律迁至石塘咀,利用妓院开发该区。石塘咀因而名盛一时,当时石塘咀风月区有数百间妓院,「大寨」70多家,妓女近二千人,酒楼40家,而依靠妓寨维生的人更接近五万人,遂有「塘西风月」之称。以当时香港人口不足50万来说,有十分之一的人都是依赖石塘咀生存。此外香港第一间戏院亦是位于石塘咀,位于德辅道西,名为太平戏院,是香港当时最大的粤剧戏院。
到1935年香港政府依随英国法例立法禁娼,昙花一现的塘西风月暂告一段落。不过在香港日治时期,因为日军总督部颁令所有华人妓院必须迁到石塘咀的「娱乐区」,所以石塘咀曾再度繁华起来。当时石塘咀易名为藏前区(假名:くらまえく),大酒家和妓寨都相继复业,高峰时期领有牌照的妓院有五百多家。不过当时民不聊生,能够上妓院的只有一批日宪密侦。
政府于1980年代曾打算以地铁港岛线连接该区,并于区内预留车站出口两个位置,惟计划一直停止。 2005年6月当局决定开始港岛线西延的西港岛线计划,并于石塘咀设一地铁站,以龙虎山上的香港大学命名为大学站,但这个名称与九广东铁(现称东铁线)的大学站相同,因而引来了不少争议。该车站最后命名为 香港大学站 (HKU Station),香港大学站同时亦被建议为连接南区的港铁南港岛线西段的车站。
香港电车于石塘咀的屈地街设有总站,1989年新电车车厂于石塘咀设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5%A1%98%E5%92%80
广州陈塘是位于广东广州西关的一个地方,其与沙面西桥相隔咫尺,过西桥即沙面。
陈塘南西关清平街旧三角市天后庙及三界庙前,是陈塘地方所在。陈塘有上下之分,即上陈塘、 下陈塘。上陈塘全街铺房,昔营新衣业务。全街地方不多,下陈塘则概括现在珠玑路南末尾一带地方,通称为陈塘南,简称南塘,附连新填地(现改新填地街),再过迪隆里,即到塘鱼栏,
历史
“陈塘风月”代表了民国时期广州繁华的其中一面。旧时的陈塘指的是从黄沙到泮塘一带。“陈塘风月”的中心区域就在六二三马路广州市中医院附近。共和国前这里是广州的商业闹市区。据香港《大晚报记者调查报告》上说:
“广州陈塘,犹香港之石塘,高等妓女,荟萃于此,俗呼之为大寨。”
当年陈塘最有名的花筵酒家有留觞、咏春、群乐、大观园、宴春台等二十余处,“火坑”(妓院)有天德、欢得、万和、得心、奇花、万花、逍遥等十九家。直到现在,那里还有一些街名如:平康通衢、翠花、馨兰等,都与当年的妓女有关。
对粤菜之贡献
清朝有生两大流派,丰富粤菜内涵:一派“满汉全席”,一派即是“陈塘风味”。
“陈塘风味”最早源于江浙风月场所,其讲究实用性与简单化,有别于大排场多菜式的“满汉全席”。最为著名应首推谟觞酒家(即广州银龙酒家,多宝路附近),其以“花酌”为号招徕客人,至今鼎鼎大名的白灼响螺片,就是陈塘风味“花酌”的代表菜式。
“陈塘风味”尽情显露粤菜清淡、脆爽的岭南特色,完全区别于其他中国菜系。就如炒蔬菜,过去做法“煸炒”,菜虽香,但略显干瘪。“陈塘风味”的做法则先“飞水”,然后再烹炒,蔬菜更显翠绿和饱满。这两种不同的技艺就是“硬炒”与“软炒”,反映出“北派”“南派”烹饪技术间的差异。
饮食历史:海鲜舫百年沧桑历史
黄滔,男,粤剧教师。祖籍禺北人氏。 出生:1914年,农历甲寅年。
在1960年获聘到加拿大教授剧艺,在振华声艺术研究社教诲不倦,弟子遍布北美及英伦。在香港时,文千岁、阮兆辉、钟丽容等亦曾受业门下。
在1997年曾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粤剧乐理。曾将自己搜集得来的粤剧文物,如戏服、绝版曲谱、书籍捐赠世界各地大博物馆,包括卑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纽约华人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亦著有十三本粤曲教材《梨园话旧》。
2015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去世,享年一百零一岁。
粤剧研究专家黄滔近况
http://www.yuejuopera.cn/mjmj/mjjj/ddyjhdj/2014/0520/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