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fing」与「feng」
韩牧老兄提出「fing」与「feng」的问题,说「两手XX去露营」的「XX」,应该是「fing」还是「feng」,他还给我戴高帽,「粤语权威」、「粤语专家」,这顶帽比那个拾树叶的小女孩戴的帽还要高,是故不能不答。
谈到「fing」与「feng」的本字,说来话长,而且吓死何思撝,因为跟这个撝字有关,本字为「挥」,后来转读为「撝」。
挥字,依《说文》是「奋也」,「从手」,「军声」,所以就不是读为「辉」,因为辉字不是「军声」。 《说文》是汉代音,汉献帝时代有一位诗人王桀,有一首诗说:「荆轲为燕使,送者盈水滨。缟素易水上,涕泣不可挥。」挥字跟滨字叶韵,即可证明汉代时,挥字绝不读为辉,应该是读为「feng」。
到了宋代,因为《广韵》一书有错,宋仁宗下令重修《广韵》成为《集韵》一书,这时挥字已读为「辉」音,此中的转变原因,下面再谈,但《集韵》同时亦收入古音,吁运切,音训,那就是现在粤语的「feng」了。这样一来,就找出「fing」与「feng」的本字了。
在古代,有六次移民入广东,第一次是秦始皇派五十万兵入广东,接着又说要有妇人跟士兵补衣服,于是又移入二十万妇女,一共七十万人,他们的语音自然影响粤语。到了西汉末年,因为中原暴乱,于是中原人又移入广东,不知其数。这两次移民,弄到粤语有战国时代的中原音,与及汉代的中原音,「feng」音大概就是这个时期传入。这也证实了《音学五书》所说的:「挥,古本音熏」。
为什么到了后来,挥字又会转读为「辉」音呢,那就跟何思撝有关了。他这个「撝」字,十分古老,《说文》解为:「裂也」。读音则是「从手,为声」,依此读音又解释曰「手指撝也」。这个解释出于《周易》谦卦六四爻辞:「无不利,撝谦。」晋代王弼依《说文》解释爻辞说:「指撝,皆谦也。」因此,直到晋代时,还是写为「指撝」,没有人写为「指挥」。大概到了隋唐时代才有「指挥」一词,同时将「挥」字依「撝」字而读,因此《唐韵》一书便将挥字读为「许归切」,音辉。后来的韵书还将这两字合并,当成是异体字。如此一来,熏字音反而遗失了,只在粤语中保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feng」了。 「feng」手指来「指撝」是本字本音。
不过,语音是随着时代改变的,在音韵学上称之为「约定俗成」,大家这么念,读音便依大家的语音,所以「feng」音便可以转为「fing」音。广东人用这两个音实有分别,温柔地挥手,称为「fing」手,所以李白的「送别诗」说:「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这个「挥手」即是「fing 」手,如果读「feng」,就有暴力的意思,例如「挥戈」、「挥椎」,或者引伸为心不高兴时的动作「挥袖」。依此用于「两手XX去露营」时,就应该转读为「两手fing fing去露营」。
至此谈「fing」「feng」毕。依我这个说法,可以读通许多古书,同时知道何文汇的「正音」,实在是邪音,因为他要全部粤语都依《广韵》来读,那么由春秋时代开始,六次移民传入广东的粤音,便一律都要废弃,对粤语损伤甚大。为的只是要将粤语去广东化,变成香港粤语,港英政府支持他的做法,因为他们要将一切文化香港化,去中国化。
粤语文化传播协会
由于粤语正音运动要求大幅度地更改了香港人习惯上的粤语读音,结果就引出了众多激烈的反对者,其中包括了专栏作家哈公、王亭之、潘国森、古德明等人。
王亭之在80年代开始,就在明报的专栏中连翻高调点名批评何文汇推动的正音运动是矫枉过正,并将相关文章集成《广府话救亡》一书。
《广韵》
据《广韵》的卷首记载,共收字26194个,注解的文字191692个,记录了当时宋朝官方语言的读音。当时还未发明汉语拼音系统,所以记录某个文字的读法时,就用到了反切联系法。
何文汇的「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