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香港教育署解释
香港教育署于1986年,聘请各大专学校的专业教师,编订了一本《常用字广州话读音表》,作为中小学中文教师的读音指南。 1990年10月修订再版,1992年又出修订本,可见此书发行之广,以及编篡态度的严谨。
这本书在〈前言〉中说「要全面照顾韵书上的反切是不可能的」,并举出了一些例子,如「品」字,不能依韵书反切读为「丕饮切」,「打」字不能依韵书反切读为「德冷,都挻二切」。
书中还指出古代韵书同一反切的字,现在已分化为不同的读音,例如「莺」、「樱」二字,古代韵书同为「乌茎切」,但广府语则分别读为两音。同此例子,还有「丽」、「戾」、「隶」三字,古韵书同为「郎计切」,广府语则只有「丽」字依然读「郎计切」,「戾」则读为「泪」,「隶」则读为「弟」。如此的例子颇多。
因此书中便引用明代学者陈第的说法:「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这说法分明与何文汇相反,所以这本书中所引的音,完全不依据何文汇的妖音。
奇怪的是,教育署却忽然向各校推荐何文汇的妖音,甚至作为公开考试的依据,十数年下来,青少年受害不浅,这个责任,市民有权追究。如果教育署说何文汇的妖音对,那么这本《常用字广州话读音表》就一定错,是则当年编篡此书的各大专学校学者,如罗忼烈、陈志诚、张群显、单周尧、余迺永、陈炜良等十四位音韵学家,通通要拉出来打屁股,最可怜的是罗忼烈,他饱负盛名,是一位国学大师,亦因为何文汇而给教育署打屁股,幸而隌衬的还有著名的音韵学家张群显与单周尧,罗公虽然受打,却不寂寞。
王亭之认为,教育署要交代,何以何文汇的妖音对,这十四位学者编订出来的「读音表」错?采用何文汇妖音的校长与教师,亦须要向学生家长交待这个问题,否则便是对学生与学生家长不负责任。这是件大事,特首梁振英应该成立专门机构来处理,处理得好,可以挽回他的声誉。
201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