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康有为《写赠何晓生书》
陆大声兄于何世礼先生家,得睹康有为《写赠何晓生书》。晓生为何东爵士之号。此盖历史文献也。
大声兄于是嘱人传书在下,令为文介绍康氏此则文献。既睹书稿,感慨系之。
一向以来,在下尊崇康南海,实有过于孙中山,盖一向私见,总以为中国实宜于行君主立宪制,一如日本。友侪辈或有讥之为思想封建,实则非也,盖私以为中华民族的性格,实倾向于接受君主。此所以孙中山虽任临时大总统之位,而旋即有袁世凯僭称帝号,张勋复辟,拥立溥仪等闹剧。
如果光是演出此等闹剧,还可以说仅属部份封建余孽拥护帝制,然而不然,国人之奉蒋介石、奉毛泽东,何尝不视之为帝耶。蒋毛二位,一言即足以定国策,又何尝不自视为帝也。即今日退居中南海之邓小平,论身份,不过一无职守之普通党员耳,却居然依旧一身系家国安危,一言定民族盛衰,亦俨然帝王气象。这即是中华民族喜欢有一个偶像,作为自己崇拜目标的明证。
香港人老是耽心邓小平身后,会不会天下大乱,那即是说,没有皇帝就反而令人耽心。连香港人的心理都这样,可见皇帝实在可为中国老百姓接受。假如皇帝而能民主,当然便更令百姓歌功颂德,比之为尧舜也矣。
因此在下每每以为,倘若清末康有为的维新能够成功,中国的近代史便应改写,未必有国民党政权,亦未必有共产党政权。很可能像日本,天皇只是虚君,而实权则操诸国会。这样,反而有可能避免了八十余年的扰攘,而且肯定,伤害中华民族元气的「文化大革命」,决不会发生。
由于辛亥革命成功,近代史家对康有为的评价每作贬词,「保皇党」三字即定其终身,这样的评价,未免有点以成败论英雄。今日阅读康氏这篇文献,但觉其所以忠君,实由于想救国,是故不能用「保皇」两字,作为盖棺定论。
康有为这封写给何东的信,实于光绪二十四年九月,是年岁次戊戌。即是说,信是写于「戊戌变法」失败一个月之后。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件大事。其时中国一些读书人,有感于清廷官吏丧权辱国,自道光以来,不断对列强割地赔欵,于是上书光绪,请学日本明治维新,组织国会,由各省推举代表,共同议政。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 ── 古代举子赴京考试,称为「赴公车」、「上公车」,由于这次上书光绪请行新政的都是当时上京赴试的举人,是故便称为「公车上书」。
光绪接书之后,大为感动,很想有一番作为,因此便破格录用康有为、谭嗣同等,以举人身份出任京官,以便筹划新政。由是开始了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这塲改革前后不过一百日即便结束,史书因称之为「百日维新」。
然而光绪自登基以来,一直不能独立问政,政权实操于西太后那拉氏之手,那拉氏即是慈禧。至戊戌时,因光绪年事已长,慈禧再不便垂帘听政,是故表面上已退回后宫享福,但实际上仍通过权臣太监,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以致连太监都不把皇帝放在眼内。相传光绪每餐的伙食甚坏,席面上虽陈设着许多菜肴,实际上只有近前的两三碗可食,稍远者即已酸腐,由是可知宫中的小人,持慈禧之势,可以将皇帝欺负到什么程度。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光绪支持康有为变法维新,当然给满清皇室视为大逆不道,背弃祖宗家法,报告给慈禧,慈禧马上召荣禄领兵入京,逮捕「维新党」,且将光绪软禁在宫中的瀛台,那是一处小水榭,四面顾水,只有一条短桥可以登岸,是故便容易监视。
戊戌为西元一八九八年,距今已九十六年。今年西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也是戌年,发表康有为这件文献,可以说是「戊戌戌年祭」。
这一祭,不禁令我们想到,设立一个实行民主制度的虚君,到底是否比拥戴一个不民主的领袖还要好。虚君绝不足以影响一套完整的民主制度,而领袖却未必永远「天子圣明」。这就牵涉到法治与人治的问题了。如今读这篇文献,真的应该将问题重新思索。
康有为写给何东这篇文字,虽用书信体裁,称之为「书」,但实际上是去国前留下一点文字纪念,以报何东援手之德。
康氏精书法,其书体宗北魏碑刻,着有《广艺舟双楫》一书,提倡魏碑,故其书法另成一格,于秀逸中隐含骨力,非一味柔媚的书体可比。是故康有为自然亦有将书法作品送赠,留为纪念之意。
戊戌维新始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至八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误信了袁世凯。当时袁大头在光绪面前慷慨陈词,拥护维新,他手上有精锐的军队,称为「新军」,是故若真的拥护维新,维新便有强大的军力支持。然而袁大头却首鼠两端,反而投靠荣禄,后来因此而得委任北洋总督大臣,即是转軚的收获。
康有为此书,写于维新失败后的一个月。其时京师正缉捕维新党人,谭嗣同等六君子系狱,寻且斩首,康有为得英国人的助力,得来香港,而何东则遣人接康氏的家眷,避免为清廷鱼肉,且资助康氏,使其得以去国求救。整篇文献,所写的即是这件史实。何东虽受知于异族,而内心却实不忘家国,救康有为实在并非只为了康有为,而是为了国家民族。其高风亮节,亦凭这件文献始为世知,如若不然,我们很容易以为何东只是香港一个接近政府的富翁而已。
中国古代传统,重读书人而轻商贾,由何东济助康有为一事来看,几许读书人应该愧死。
兹将此书略为诠释如下,以向读者。
中国以守旧不变法之故,遂至危削,民几几不保,耗矣哀哉。
仆频上书请变法,遭遇圣主,洞达万国,审通时变,大举新法,一扫两千年之积弊。
【释】危削的「削」字,指潺弱。此义唯广府话仍保存,如称弱不胜衣的西关大少为「削瓜」,或谓人「瘦削」,都是用此字古义之例。 ── 广府话中保存着许多唐宋口语,此即一例。
「几几」一词,可以解作几乎,但却含没奈何的意思。杜甫诗:「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便有没奈何之意,可以参看。
「仆」,为康有为自己的谦称。
此书发笔,即言变法的请求为光绪接受,开宗明义,说明变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安危。
伪临朝那拉氏,养私守旧,淫乱怙权,乃敢幽废圣上,天地反覆。
【释】此段发笔学唐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伪临朝武氏者」。慈禧主政,故谓之为「临朝」,但其主政却不合法,是故便称为「伪临朝」。那拉是慈禧本家之氏号。如光绪的氏号为爱新觉罗,皆满文译音。
「养私」指培养私人势力。
「淫乱怙权」,相传慈禧守寡之后,颇为不守妇道,甚至私通太监,故称为淫乱。怙权即是弄权。怙读为「护」,俗音「古」。
「幽废圣上」,指将光绪幽禁在瀛台。
这一段,言慈禧干预,以致新政失败。
仆毗佐维新,密受衣带,大为所忌,诬加逮捕,英国仗义保护,得还港中。
【释】「衣带」,指「衣带诏」,这是汉献帝的故事。献帝与何皇后不堪董卓压逼,便将诏书写在衣带上,令董承系衣带出宫,诏何氏家族发兵以图董卓,不幸事败,何皇后被逼跳井。故「衣带」即是「密诏」之意。
康氏于逮捕维新党人时,逃入英大使馆,英人送其由天津搭英国兵船赴香港。
何君晓生,夙怀慷慨,忧愤国事。
畴昔抵掌,叹为寡俦。闻吾之难,慨然自任。
遣陈君欣荣,以救吾家;先下吾舰,以接吾馆。
以全家累君,为吾安族姻,为吾谋旅斧。
【释】何君晓生,即是何东爵士。
「畴昔抵掌」,是说从前曾与何东作过深谈,谈得很投机。抵掌即是击掌、敲掌。
「叹为寡俦」。寡俦:很少人及得他。
「以接吾馆」,接我到住宿的地方。
「旅斧」,旅费。古代钱币作斧形。
此段述说何东对自己的帮助,又述及旧日交游,引为知己。
君与夫人才识绝人,既忠且周,过于吾之自谋,迁来如归,忘其旅亡。
【释】热诚为人谋即是忠。周,周详。连下文,即是说比我自己计划还要周详。
「迁来如归」,寄居有如归家。
「旅亡」,逃亡者。因为接待得好,竟令自己忘记了是逃亡的人。
此段述何东夫妇之热诚相待。
呜呼,患难之际,至亲密友,亦多有远避却顾者,君乃独仗义相济恤,濡沬有如骨肉。
其远怀旷识,古之义士如种成舍宅,鲁肃指囷,何以加兹。
【释】「濡沫」,典出《庄子》,说在一条干涸的小河中,鱼不得饮水,便互相吐口水来润湿,此譬喻危难中之相济。
「种成舍宅」,指种成舍宅于友人。
「鲁肃指囷」。指鲁肃指粮于周瑜。昔日周瑜于袁术手下为小军吏,闻鲁肃名,于是带数百军士过鲁肃宅,向之借粮。鲁肃见周瑜风采,便带他到储粮处,指说道:此有米二囷,各三千石,你可取一囷而去。此鲁肃指囷的故事,比喻一见如故,即能相助。
此段言何东之能仗义,感领之情,溢于言外。
吾奉密诏,奔走海外,乞师求救。君高才远虑,为吾筹画,周切深至,岂惟救吾身,实以救中国也。
漂母之一饭,犹思图报,若君之大惠,旷绝千古,反国何时未知,何以为报。
于其别也,写此赠之,以寄相思,以告天下后世之义士云尔。
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康有为九顿首。
【释】「漂母」,昔韩信于穷难时,得一漂衣的妇人施舍一顿饭给他吃,故曰「漂母一饭」。
「反国」,即返国。广府人说回家为「返归」,即此意。顺便说一句,「归」指归家,此亦古义。参考上段「迁来如归」句。此义唯广府话尚予保存。
此段无非说无以为报,只好写这篇文字作为赠别。
康有为自称奉密诏「乞师求救」,可能有点夸张,但康氏当时的确希望英日两个君主立宪国能加以援手。
一般书函,仅称「顿首」,此处称「九顿首」,言感激之至也。
陆铿(1919年3月3日—2008年6月21日)号大声,笔名陈棘荪,云南保山人,新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