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旅行记事(八)
从法门寺归来,在窑洞的大厅晚膳,七八人共食,有一位女居士特别前来主厨,连续数天,笔者真要多谢她的侍候。还有一位女居士,诨名杨贵妃,她在云南开了一间休闲客栈,外国人来住者甚多,长年客满,这次放下生意,来指挥饮食,还亲手制了鸡汤泡馍来向笔者。一次无味,再制无油,三制依然味淡少油,那就是典型「少盐、少油、少糖」,总之是什么都少的制作,笔者只能吩咐加盐,还要加了两次才勉强够味,幸而其它的素菜还可口。
每顿午餐晚餐都点蜡烛,是为烛光午餐、烛光晚餐,七八支蜡烛分布一桌,不是为了增加情调,只是为了驱赶苍蝇,笔者说:苍蝇所吃不多,何必要将它赶走。所以笔者身边就没有蜡烛,后来杨贵妃看见,亲手点上一枝,放在笔者旁边,却之不恭。
饭后,再上孔雀寺禅堂,有百余弟子在修禅七,笔者给他们说了一点话,大致上是指点一下他们如何入定,说罢,许多人提问,有些问题颇有深度,足见如孝法师教的禅定可能搔着痒处。
及至走时,天气甚凉,如孝法师送上披肩,这披肩制作得很有特色,任意折叠,要遮什么地方便遮什么地方,相信是陕西僧门的传统制作。
回到窑洞,吃些水果及干果,居然有荔枝可吃,当年送给真正杨贵妃吃的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送的可能不是四川的荔枝,若是四川荔枝,何必如此劳师动众,据《荔枝谱》记,当时福建曾进供荔枝,因此闽人常以为闽荔胜于广荔。
吃罢,回去洗澡,设备比昌平还要简朴,洗澡完毕要走进房间才能抹干身体,十分不便。幸而房间虽无空调,却相当温和,不寒不热,因此睡在床上,盖张薄被,便能酣然入梦。
却之不恭
却之不恭(què zhī bù gō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万章下》。 却之不恭(却:推辞、拒绝)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常与“受之有愧”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