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绘画概说之三)
西藏密宗的坛城画
一、坛城的定义
坛城(Mandala)是西藏绘画的一大品类,由于它的特色以及重要地位,有些人甚 至索性将西藏佛画笼统地称为坛城。
Mandala 一词,最初译为「曼荼罗」,玄奘法师则意译为「轮圆具足」,近代人因 为它有「法坛」与「道场」的意思,所以普遍译为坛城。 ──由这个名词的涵义,便知道「坛城」其实并非用来指某种图绘的类别,而是指主尊的法坛与道场。只是因为用绘画的形式,将主尊的坛城予以图像上的表义,我们才将这类绘画称为「图绘曼荼罗」或「坛城」 而已。
从广义来说,将一切佛画称为坛城并没有过失,因为西藏密宗有四部坛城,包盖一 切,一幅佛像因而亦可以视为是一个坛城;但在图像学来说,则将「坛城」一词,用来专指那类以几何形状为画面结构,而且每一画面有一放射中心的图绘。
我们可以将西藏的佛画,根据其图像架构作如下的分类──
由上表解,可知最复杂的是第三类。然而将各品类排比,便同时知道「坛城」在西藏佛画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共计六品,坛城即占五品之多,难怪提到西藏佛画,人们自然会想起坛城或曼荼罗。
二、诸品坛城的结构
我们由观想坛城说起。观想坛城图中没有佛像,但依然有一个放射中心,并由此开展出方形及圆形的几何图案。例如图一,由中心的法幢开展出八叶莲花,然后层层开展到广大的法界。它的作用, 是给行者作为冥思的对象,因此称为观想坛城。
图一:观想坛城(胶彩布绘)
主尊坛城的图像结构,跟观想坛城基本上相同,可是放射中心却是一位佛或者菩萨。
例如图二,图中的井字形结构中心,便有一位阎曼德迦(Yamāntaka,即大威德金刚), 法界以他为中心开展,所以本图也就称为「阎曼德迦坛城」。
图二:閰曼德迦坛城
(美国亚洲文化艺术中心藏)
Mandala of the Buddhist deity Vajrabhairava, 1650-1750. Tibet; Ngor Monaste Colors on cotton.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 B63D5. Photograph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至于「佛像」一类,单尊佛像跟坛城的分别亦很明显,主要还不是看有无几何形的构图,而是根据有无放射的中心而判别。
如图三,这是一幅以金刚薩埵(Vajrasattva)为主尊的「五轮会聚坛城」,原因就在于此图以金刚薩埵为中心,开展出四个「佛轮」,连同主尊便一共成为五方佛的「五轮」──主尊顶上一轮的大日如来是他的「依怙」,座下一轮则是他的法侣,所以不计入五轮之内。
图三:金刚薩埵五轮会聚坛城(胶彩布绘)
倘如说五轮会聚坛城还是以圆形的几何结构为主的话,那么,「海会坛城」的几何结构意味便非常之淡薄了。
如图四,即是「阿弥陀佛海会坛城」,画面中除了以一个双重的大圆圈包罗法界之外,看不出明显的几何结构,但他仍然称为坛城,即是由于他有一个放射中心──阿弥陀佛。由主尊开展出一个圆形的法界(说得更准确点,应该说是球形的法界),他的眷属与弟子都包罗在这法界之内。
图四:阿弥陀佛海会坛城(胶彩布绘)
所以称为「海会」,则是因为这类坛城的根,是地界海水中的一茎莲花。莲花代表智慧,因而法界无非生于智慧之中。
图五 ,称为「树系坛城」。由植根于地界的神树,生起一个坛城的系统。这个系统, 总共是四个圆形的交涉──主尊处于三圆相交的中心,是为坛城最主要的一轮,由此放射, 因而生出主尊顶上的「佛轮」,主尊左方的「罗汉轮」,主尊右方的「菩萨轮」。四轮都 聚于神树之上,所以称为树系坛城。
图五:灭恶趣菩萨树系坛城(胶彩布绘)
注意围绕着神树歌舞的一群,她们是伎乐天的天女,可是依然处身于地界。在她们周围,有人畜等有情,天女亦是六道有情之一,所以她们这一轮并不列入树系坛城之内。
以上已对诸品坛城的结构略予介绍,下面,将再就其意义稍加申说。
三、诸品坛城概说
从源流来说,西藏密宗的坛城,是由婆罗门的 Yantra 发展而来。所谓 Yantra 即是几何形状的图案,或呈几何形状的物体。在最初,它与性及生殖崇拜有关(图六),但经过发展,却成为更深层次的哲理表征。
图六:婆罗门母性梵坛(木雕)
婆罗门一向崇拜「大梵」(Bharman),然而对大梵的真实却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因为一落言诠便或多或少会失去本质的真实,因此他们便将初民生殖崇拜的 Yantra 提高,作为媒介,使人们的心智可借对 Yantra 的观察而集中,冥思者于此时,即可由此进入一己与大梵冥合的境界。这时,大梵的真实便可由冥思者直接体认。
根据这种概念,我们可以将 Yantra 一词译为「梵坛」。 [1]
密乘接受了婆罗门梵坛的形式,但却赋以不同的意念。因为从哲学上的概念去观察,坛城与梵坛的表征,彼此有明显的差别:
梵坛所企图表征的,是作为万物之源的梵天,也就是万物的主宰;佛教反对有万物主宰的说法,在他们眼中,只有遍虚空无处不在的法界。因此二者的象征便截然不同。
试看图七,它是婆罗门的「唵字梵坛」,中央的「唵」(om)字,即是梵天的声音表义,在「唵」字上画有神与人,即表示神人皆从大梵出生。
图七:婆罗门唵字梵坛(布绘)
再看图八,婆罗门称之为「克利梵坛」(Kali Yantra)。八叶莲花中央的圆形,代表母体的子宫(据婆罗门的说法,克利为万物的生母),五个尖角向下的三角形,代表摄聚生命的力量(这些三角形后来给密乘吸收,作为「生法宫」的形相。拙火,亦即俗称丹田火即由生法宫生起),中央的一粒白点,即是大梵的表征,生母摄聚了大梵的力量而生万物,这亦是大梵为万物创造主的意思。
图八:婆罗门克利梵坛(布绘)
所以,观察梵坛是由外而内,一层一层地集中的,最后便集中到那作为万有之源的 大梵之上,并于此领略大梵的真实。
密宗的坛城却刚好与此相反,是由内而外向十方法界投射,亦即一个自我中心的开展。图九的色轮即是最好的解释。起初,诸种色光向内集中,成为白色,一个自我中心形成了。但这个中心却将白光向各方投射,由是开展一个光明灿烂的世界。
图九:色轮
所以任何一个坛城的中心都是不真实的。包括佛与菩萨在内,他们成为坛城的中心, 都只是外界向内集中投射的结果,将这中心开展,又复周遍法界。因而行人便不应像观察梵坛那样,全力去把握中心,而应该将如幻的坛城中心,开展到法界中去,然后体察法界的如如实相,是之即谓「真如」。
(一)主尊坛城
现在,我们先由「主尊坛城」的结构来开始研究──以图二的阎曼德迦坛城作为对象。
阎曼德迦即汉土传说中的阎罗王,亦即婆罗门神话中的人类始祖阎摩(Yama)。这幅坛城的彩绘,即为方形和圆形图案组合而成的,属于此尊的法界。现在先将圆图由外至内观察。第一圈是火焰,虽有红、蓝、赭、黄四色,只是火焰因风烟的变化而呈不同的色相。这层火焰,是阎曼德迦坛城的最外围保护。
第二圈以黑色为底,其上排列着十六枝五股金刚杵,代表由主尊「坚固」的本质所成,称为「金刚墙」。
第三圈灰蓝色底,由赭色的弧形线分隔为八个部份,代表印度的八大尸林。尸林与尸林间则汹涌着海浪。于此八大尸林中,各各有一宝树,树下各坐着一天的主宰(如帝释天、大自在天、那罗延天等,都是婆罗门诸神的转化),此外尸林中有罗刹、药叉、沙门、 武士、饿鬼、畜生等,象征天人六道其实都处身于尸林之内,亦即是「无常」的表义。
圆图的第四圈画着各色莲瓣,第五圈着浅赭色,表示莲座;第六圈是海波,即莲花 所生的智慧海,这亦即是圣凡的分界,由此以内,才是主尊的宫殿。 ──莲花代表智慧, 圣凡之别,只在「般若智」的开与未开而已。
进入圣境之后,应该由内向外观察。
井字形的宫殿中间,是主尊阎曼德迦,身青蓝色,多手多足,作丁字立,手持诸般法器,主要两手捧满血髗器。由他向四方投射,分成
白、黄、红、绿四种色光。 ──东方 白色、南方黄色、西方红色、北方绿色。依顺时针方向旋转,分别代表诸法的生、住、异、灭。
于四色光中,有八大明王分居井字外围的八格,他们即是主尊的眷属,其法器及身仪一如主尊。再向外开展,是一圈白色的骷髗,圈的四角有四个载满血液的髗器,这是阎曼德迦坛城的独有标帜。在婆罗门神话中,阎摩和阎美两人是人类的始祖,人死之后,灵魂复归于祖先。密乘在这里显然吸收了婆罗门的说法,所以拿白骷髗及髗器来作为他的标帜,显示生与无生之义。
再向外展,经历两重波浪,便到外城。外城的四门与四角亦有守卫的护法。护法与护法之间的走廊陈列诸般法器与兵器,代表法界的庄严与摧魔的力量。
然后到达五重内城的城墙,由内至外,红色的一围代表供台、黄色的一围代表屋檐、黑色的一围上悬金色缨络代表庄严、灰蓝色的一围代表护城河、最外白色的一围代表斜坡。
主尊中心的开展,是一层层方形的扩展。最后于坛城图的四角,是四位画得比坛城中主尊身量还要大的主尊法相,各有不同的微细表义,代表虚空法界中主尊无处不在。这样,自外而内地层层以圆形集中,再由中心层层以方形投射,坛城的结构井然有序,至于如何体认它的内涵,那就要看行者本身的修养了。
(二)观想坛城
比较层次高一点的,是「观想坛城」。
一个坛城,既然即是一个自我中心的开展,因此实际上就不必观自身成为本尊,然后才去体验向法界摄集力量,以及将自我投射入法界中去的历程。因为观自身成为本尊虽然重要(如观察前述的坛城,行者便需将自己先观想成阎曼德迦),但倘如只知本尊为法界中心,而不知法中万物其实都可以作为中心,则从究竟义而言,便未免拘于「法」而成「法执」了。
观想坛城即是抽去了「主尊」这一概念的坛城画,如图一,层层圆形以及层层方形的结构依然存在,但主尊则已泯灭,而代之的作为此法界中心的法幢。
这坛城是七幅一套的,每幅的法器不同,所以通过对整套坛城的观察,行者便知道其实不必对主尊起「执情」,因为它至少已显示给行者,七种法器都可以作为七个自我中心的开展。 ── 举此七例,余例可知,是故万法有万法的中心,法法摄集与投射,如以镜映镜,森罗万象似不可穷其究竟,但本质却是无自性的虚空不实。
在婆罗门的梵坛中,中心的一点是永恒的(如图八),我们不可以于这一点之外, 再加一点,因为婆罗门不承认有第二个法界中心。但密乘的坛城则大异其趣,即如图九从中心的法幢可以向四面八方投射,使法幢遍满八方十界。 ──这里须略加说明。注意于方形之内,除八方有法幢投射外,上下两方亦有法幢。所以坛城其实是立体的,只不过投射于平面,才画成两度空间。深一步观察,应该把坛城当为三度空间的法界。
倘如再简化一点,则甚至连法幢之类亦属剩义。如图十,那是密乘一个最简略可是却最圆满的「法界坛城」。
图十:密乘的法界坛城(木刻纸本)
从有相来观察,中间的圆形可以看成是须弥山,经过四层方形,到了「四大部洲」 的处所。
月形代表东胜神洲、
坛形代表南瞻部洲、
圆形代表西牛贺洲、
方形代表北俱卢洲。
外围的一圈,代表铁围山。在铁围山外即是无边的黑暗,直至到另一法界为止。
但从无相来观察,中尖的圆形亦可以代表有相状而无自性的虚空,但由此投射,却成为息灾、增益、怀爱、诛灭等世间四事业法。 ──
圆形代表息灾、
方形代表增益、
月形代表怀爱、
坛形代表诛灭。
世间的一切事业法无非只是无自性的虚空开展,如是如是。
观察「观想坛城」时如何证悟,亦在行者自己,因为已经把法界简别为最简单的模式了。当然,若知道心即是坛城,那时行者便已无须假借图像,这亦是禅宗的境界,只不过要达到这境界谈何容易。
(三)会聚坛城
至于「五轮会聚」坛城,说起来很简单,只不过等于仅显示「主尊坛城」的中围。如图三,主尊为金刚薩埵(Vajrasattva),以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居顶作为「顶严」,座下一轮是他的法侣;再加上旁边四轮,便构成一个以金刚薩埵为主尊的五方佛坛城。因而可以将整幅图看成是层层圆形凡境、以及层层方形圣境的省略,不必细说。
倒是「圣众坛城」需要一说它的结构。
这类坛城,又可以称为「皈依境」。关于皈依境,「海聚式」的坛城比较随便,大致上只是于主尊上方的空界绘画诸佛,主尊四周围绕菩萨及圣众,主尊下方的地界绘画修行的弟子(由此亦可见这样的一个坛城是立体的)。
「树系坛城」的皈依境则有严格规定。
主尊的面前为诸佛;
背后为诸法(如经典、法器之类);
主尊的左方为罗汉会聚,
右方为菩萨会聚。
主尊上方空界是他的「依怙」及其眷属(如观音菩萨以报身无量寿佛为依怙;金刚薩埵以法身大日如来为依怙等,皆根据法的传承,有严格的规定);
下方地界则是主尊的弟子。 [2]
然而图五的处理却较简略,略去了主尊前面的诸佛与后面的诸法(又因本图的主尊为灭恶趣菩萨,是地藏菩萨的法伴,所以右聚便改为以天女供养。)因此,这个坛城其实是平面的,只有上下左右两度空间。
这类会聚坛城,一般来说,是专为修密乘初阶「生起次第」而用的。行者此时仍然需要在自己的内心生起一个法界,所以便不得不把法界绘成图像,以加强其冥想此法界时的心智。
五轮会聚的图像比较简单,更加适合初机,海会式与树系式的图像则复杂而且庄严, 比较难于观想。
亦由此可见,种种坛城无法是对机而设,若从究竟义来说,种种无非都是「戏论」。
所以西藏密乘的较高层次,即有离一切戏论的「离戏瑜伽」。是故读者于欣赏坛城图绘时,不必心生执着,亦不必视为迷妄,知道法的层次,反而应该欢喜合什赞叹。
[1] 于「永恒与万有──论西藏密宗的坛城」一文中,笔者原建议将 Yantra 译为「哲坛」。后来收到纽约的一位瑜伽师的来信,建议译为「梵坛」,今从之。
[2] 正文所说的,称为「圣皈依境」,若是凡夫作为主尊,则前聚冤亲债主;后聚眷属及弟子;右聚金刚兄弟;左聚六道有情;空界聚上师及诸佛。是为「凡皈依境」。
初刊于《故宫文物月刊》第二卷第四期(总编号第十六期),中华民国七十三年(1984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