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居士学佛自在
唐代有一位大居士,名叫庞蕴,跟随马祖道一禅师学佛。他是位大富翁,而且是襄阳的大富翁,当时的襄阳是通都大邑,有如今日的上海,你想想便知道他的家业有多么大。
马祖怎样传法给庞居士,不得而知,但可以说教授得非常成功,不但庞居士自己学,连老婆子女都一同学,一家四口,齐齐参禅,都得到很大的成就。他们一家三口相继而死,而且是自在地自死,由此可知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决定生死。
情形是这样:庞居士说要去了,在床上打座,等候正午。他叫女儿灵照去看看,太阳到了头顶没有,灵照回来说,太阳已到头顶,不过日蚀,庞居士于是起身去看,灵照立即坐在他打座的座位上,自在地去了。庞居士回来一看,笑女儿居然要争先一步,说道:「俊哉!吾说之在前,行之在后。」于是更延七日而死。
庞老太太见庞居士走了,便往田中找儿子去,告诉他这个消息,他的儿子正在锄地,一听见,靠着锄头也随即迁化,几日之间,一家四口去了三口,老婆子去不得,因为还要办后事。
你看,大富翁学佛,居然学到得生死自在,这就证明有钱并非不能学佛,而且学佛也不靠钱,不要以为一味将钱捐献,就可以得到福报。
庞居士曾经将大量钱财沉入江底,人问他为什么不用来布施,他说,不想将钱财来累人,足见他的学佛,并非用钱财布施来求福。
还有一个小故事。
庞居士一日在茅庐里打坐,忽然说:「难难难,十石油麻树上摊。」
那是感叹证悟本觉之难,将十担油麻摊在树叶上,那当然很难。
他的老婆却说:「易易易,如下眠床脚踏地。」
那便是禅宗的家常日用,若着意去追求本觉,当然难,其实日用家常便已经就是本觉,连下床踏地都是,因为下床踏地不须作意,也不落任何名言概念。
他们的女儿灵照却说:「也不难、也不易,百草头上祖师意。」
这就是说如来法身与如来法身功德,一切事物以如来法身为基而成显现,其能成显现则靠如来法身功德(关于这些,待讲到如来藏时才能细说),因此,知道百草都有如来法身功德,晓得日用家常便即是如来藏境界的生活,便能顿时证入本觉。
由这个故事,便知道学佛的难易,当知道时,学佛便学得很自在,这时你的气质会改变,你的思维也能一触即入要害,知道什么事看似平常,却要用心处理;知道什么事看来来势汹汹,实在不必理会,这时候,你便真得自在了。
禅宗法脉(图)
马祖道一
(709-988),唐中宗景年三年生,四川什邡两路口人。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2年),在汉州什邡罗汉寺出家。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7年)到资州德纯寺智诜处寂法师处剃度修行。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30年)到成都净众寺无相法师处修行。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是马祖一生中重要转折的一年。当年,他遵从处寂法师圆寂前遗嘱到渝州圆律师处受具足戒。是年,圆律师嘱其谒衡岳般若怀让禅师,此后侍怀让近十年。这十年,是马祖佛学基础巩固、扎实的十年,为其后创新佛学思想、自成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约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马道一来到闽地建阳,自创法堂,开堂说法。从此开始了弘扬南宗禅的生涯。唐贞元四年(788年),马祖道一在江西石门宝峰院圆寂,终年八十岁。
马祖道一是唐代佛教最重要的教派禅宗第八代祖师,开创南岳怀让洪州宗。世人尊称为马祖道一。作为一代宗师,马祖对佛教的最大贡献是创制了丛林制度。中国佛教史上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的说法,意指他和其弟子百丈禅师对中国佛教的推动作用很大。
马祖主张道不用修,或者说任心为修。
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是他的佛性思想与实践的总纲领,他把佛教从繁琐的教义教条中解放出来并发扬光大,开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新局面,深深陶冶了中国的儒学知识阶层,改变了若干民族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他提出的一整套佛教教育及修行的思想体系,开创了农禅宗风。对中国佛教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