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年人谈佛 5)
美德不等于修持
如果我们将「自我」仅看成是一种功能的发挥,而不执着于一个「自我」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生活得很潇洒﹐而且生活得积极,因为有生活的目标,而不会斤斤计较日常生活中的鸡虫得失。
有些人将鸡虫得失看得很紧张,听见半句坏话都会跳起来,那便是将自我看成很重要,这个自我只能受抬捧,不能受诋毁。
若然明白,「自我」只是社会功能的一部份,一部机器运作,齿轮都要互相摩擦,更何况是社会功能的大运作,能这样想,自然便心安理得,不必理会是非,尽其在我,亦不须计较得失。
听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其实却不是,因为许多人谈忍让之道,谈处世之道,依然是以自我为出发,其忍让、其处世,无非是保存自我的手段,并不是能像佛家那样,不执着自我,因此凡事处之泰然。
能了解世俗与佛家的分别,便知道谦退虽然是美德,但却不是佛家的正见。
将话说得更明白一点:世俗的谦退,只是「自我」的处世态度,而学佛的人,因为已不执于自我,便不会凡事即以自我作为中心,斤斤计较﹐这样表现出来的态度﹐似与世俗的谦退无异﹐实际上却是两回事。
因此我们可以说:凡一切美德,并不等于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