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年人谈佛 7)
境来心应,境去心无
人在中年学佛,很难避免名利的困扰,因为生活毕竟现实,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担挑都放在自己的肩头上,要谈摆脱名缰利锁,未免不切实际。
但如果知道,佛家只是不执着于自我,并非否定自我,更非否定个人的社会功能、个人的家庭责任,那么,就可以在名利中打滚,而依然不为名利所困,一点也不妨碍学佛求解脱。
密乘祖师将这种生活态度﹐用八个字来总结﹐叫做「境来心应﹐境去心无」。
什么是「境」呢?
这是指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切境界,亦即个人于日常生活中与人与事的接触。当接触时,即是「境来」,此时应该知道,应付一切境,是「自我」的功能,功能并非虚无,因此我们便应该打起精神,以心相应,务求将事情弄得妥妥当当,无负于「自我」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
可是当与人与事的接触过去之后﹐「境去」了,如果依然心识持境不舍,例如打麻将时给人扣过一只七筒,以致自己糊不出清一色,由是三年尚还记恨,那便是「自我」的执着,亦即坚持着用「自我」来作为计较是非得失的主人翁﹐这便是「心有」而非「心无」了。
不能「心无」,人便长期为「境」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