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潘阆有一阕《酒泉子》,写观公塘潮的回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词牌《酒泉子》,可见正是西域音乐,盖「酒泉」一地,是当时与西域交通的要冲。文献说,西域音乐多清新刚健,用来写钱塘潮的气势,极为恰可。
大凡写追忆的词,有宜从小处追忆的,愈小愈见细腻,如晏几道的「恨隔炉烟看未真」,只是回忆与那人初见时的一霎,其后岁月漫长,岂始终都「隔炉烟」耶?但持笔写这一霎,便令人有刻骨铭心之感。
追忆的词,却亦有宜从大处着眼的,愈大愈见深刻。如陈与义忆午桥会饮,却只着「长沟流月去无声」七字,便令人想到此会的豪情,通宵达旦,不知月影被流水送去,会散己是天明。
如潘阆这阕词,亦是从大处着眼。
「满郭人争江上望」,是大处,亦是白描,尚未见精采。笔端一转,写到潮来时的气势,
「来疑沧海几成空」,便令人想到排山倒海般涌来的江潮,像倒尽一海海水。
其下更着「万面鼓声中」之句,真可谓极视听之娱了。
过变依然从大处着眼,写的是万人争看的「弄潮」节目──「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节目虽只如此写,但读者却隐隐然有采声在耳。
于是明写的「鼓声」,暗写的「采声」,便交织成一片节日繁华的境界。
结句「别来」云云,「梦觉尚心寒」五字,又转为白描,气势太弱,而且蛇足。盖其时词体初创,尚未体会到许多写作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