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全宋词》,方才知道有一位林正大,专喜欢隐括前人的诗赋入词。
例如杜甫有《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他则隐括为《一丛花》:
知章骑马似乘船,落井眼花圆。
汝阳三斗朝天去,左丞相,鲸吸长川。
潇洒宗之,皎如玉树,举盏望青天。
长斋苏晋爱逃禅,李白富诗篇。
三杯草圣传张旭,更焦遂,五斗惊筵。
一笑相逢,衔杯乐圣,同是饮中仙。
余如隐括王羲之的《兰亭序》;陶渊明的《归去来辞》;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等,不胜枚举。
以这样的方法来写词,当然是文字游戏。因为所谓「隐括」,亦即设法将前人的文字安排入词调之内,既要讲究不失原意,还要讲究尽量利用原来的词句。这里头当然也就有填词者本人的意境了。
然而即使是文字游戏也罢,其实也限制诸多。因为要依词律,有时甚至还不得不因律而害意。试看──
「眼花落井水底眠」,变成「落井眼花圆」。唐人「眼花」一词,广府人如今还是口语,所以任何读者一定晓得它的意思,然而林正大却为了凑韵的缘故,硬加一「圆」字,眼花便变成水花了。
「举觞白眼望青天」,变成「举盏望青天」。抽掉了「白眼」,傲岸之气便变成悠闲之态,整个形象改头换面。
但想像当时,这种「隐括」却是为社会欣赏的,所以连苏东坡也有几首这样的作品。因为当日歌舞筵前,红牙拍板,但求一笑,对词的文学价值其实要求不大。
这正如今日的临摹画稿,但求成画,也就不惜「隐括」前人或者老师的作品。然而凡「隐括」必有所失,是则这条路虽然速成,其真实的价值亦只不过仅值一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