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海甲骨文印
谈陈若海以甲骨文入印的文章发表之后,颇有人对笔者表示,曩日简而清兄的尊人琴斋先生,即曾以甲骨文入印。言下之意,认为笔者对陈若海揄扬泰甚。因有此表示者不止一人,故不得不在此稍加说明。
自清末民初甲骨文面世之后,不久就变成「显学」,印家企图以甲骨文入印者,恐怕不只简琴斋先生一人,家七叔少抚先生,曩年即曾为我治一闲章,即亦作甲骨文。因他是商承祚的嫡亲舅父,对外甥的研究成就,自有相当浓厚的兴趣,更因我当时正学篆书,独对甲骨文摸也不摸,故他在印跋中还特别提到「契书最古奇,莫谓雕虫技」,颇有鼓励笔者的意思。但坦白说,笔者当时甚不以甲骨文入印为然,因无论琴斋先生及家七叔,入印的甲骨文都太规矩,径依拓文,不敢大胆改动,刻起来章法也就有呆板的感觉。
然而陈若海之用甲骨文入印,却「邪门」得很,改动拓文,甚且敢于据甲骨文的规律去造字拼字。这在守旧者看来,当觉不足为训,但笔者却认为这样做绝对可以。
首先,前人刻印亦无不自行造字,所以秦朱汉白都不尽合「说文」。而一个字亦往往有不同的结体,结体不同,则因系照顾章法之故。前人治印既可以这样,今人为什么又不可以「破体」呢?
其次,陈若海虽然不是以甲骨文入印的第一人,但他却能表现出「动态」,这动态的取得,当然亦与他敢于「破体」有关,而这种重视动态,却亦是合乎时代精神的。
当然,笔者亦并未认为陈若海以甲骨文入印已经成熟,譬如说,刀法嫌有火气,有时经营章法不够完整等等,这都是他不及前辈印人之处,补救之道,在于重视「笔墨」。
陈爱民甲骨文印:气若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