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书法体系
《书谱》这期有一篇很有份量的文章──熊秉明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文章尚未刊完,读者本来不应置喙,但欣喜之情不能自已,便禁不住要在这里说几句话。
向来讨论书法的文章,总嫌缺乏系统,因此读者未展卷即便发生问题,问题在于,要怎样去体会作者的见解。
例如有名的书学著作,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创「卑唐」之论,但事实上唐碑却并非如此低劣,绝对不值得后人学习,因而这里就牵涉到「体系」问题。倘体系不明,只拾康有为的一言半语来终身「服膺」,结果反而终身不能入书道之门。
康有为的著作,其实已经自己说明了体系,时间更古,作者的观点便更无统绪,特别是那些一鳞半爪的教诲,不但彼此矛盾,有时同一作者也会自相矛盾。初学读这些著作,便真如堕入五里雾中,「山南山北皆春水」,不知那条是路,那条不是路。
要解决这些疑点,建立书法理论的「体系」,便可收梳扒透剔之效。
熊秉明先生,将我国历代的书法理论,区分为「写实派」;「纯造形派」;「唯情派」;「伦理派」;「自然派」以及「禅意派」等,一共六派,这样区分是否适当,是另外的问题,但能够将各家理论分别体系,已经足以称赏。
有了体系观念,在研读古代书论时,至少便不会五中无主,不知所从。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至少也可以理解作者所追求的是什么,不至于是丹非素,漫无准则。
目前书道式微,古人的著作有文字膈膜,今人的文字又杂抄古书,不讲求体系,于是初学者便根本无法入门,这未始不是式微的因素。所以熊先生的文章,对今日的书学,应该有匡扶的作用。
「禅意派」书法
让我们整理一下:张旭讲授笔法,有四个内容: 一、五执笔;这在韩方明《授笔要说》有记载, 二、永字八法;很多人听到过,详细内容不知道。 至于五势九用,局外人连听也没有听到过,五势、九用成了王羲之笔法的最大秘密。
究竟是什么呢?
有没有另外一个人,把它记录下来呢?我运气很好,找到了这个记录。唐朝另有一个人,张怀瓘,他记下来了。这就是唐朝张怀瓘的《玉堂禁经》。这是唯一一篇完整记录永字八法、五势、九用的文章。王羲之笔法的秘密,就此揭开。 韩方明《授笔要说》和张怀瓘《玉堂禁经》,只是两篇小文章,分别收在宋代两个文集中间。把两篇文章连起来,就勾画出王羲之笔法的全貌。实在很幸运,我们要感谢他们两位,韩方明、张怀瓘。
1986年,我在香港《书谱》杂志上,发表了《张旭的笔法》一文,公布了这一结果。
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六卷
又名《书镜》,近代书法论著。为康有为所著,是晚清最重要的书法专著,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书风。从问世的那一年起,它就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注意。从思想性上说,《广艺舟双楫》也的确表现了康有为抛弃陈习、另辟蹊径的进取精神。
熊秉明(1922年--2002年),云南人,生于南京,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中国数学家熊庆来之子。
熊秉明集哲学、文学、绘画、雕塑、书法之修养于一身,旅居法国50年,无论对人生哲学的体悟还是对艺术创作的实践,都贯穿东西,融合了中国的人文精神。他对张旭草书有精深研究,也对当代书法发展给予关注,提出“当代书法要从碑帖结合上找出路,狂草就应该像李志敏先生这样写,引碑入草价值不容低估”,受到艺术理论界重视。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是熊秉明先生在书法理论方面的倾力之作。他把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加以梳理和深研,并在哲学框架之下探讨中国书法独特而深层的审美价值,将长于形象思维而略显涣散的古老的书法理论生成为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视野开阔,见解独到,对中国书法理论的研究具有开启山林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