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与余纸
「空白」,也许是国画的最大特色。
八大山人有一幅画,只在纸下方画三尾小鱼,此外除题识外便都是空白。
高剑父先生也有一幅画,写「玲珑骰子镶红豆,入骨相思知未知」之句,整幅画面便只是三颗骰子,依面积算,大抵只占画面百分之五不到,空白之大,叹为观止。
这两个也许是很极端的例子。但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空白的重要性。与此相反的是黄宾虹写山水,堆积满纸都是笔墨,但却必有一二处空白,使整幅画空灵起来。照黄宾虹自己的说法,这等于是围棋的「眼」,有眼则生,无眼则死。由此可见空白之重要,竟能决定一幅画的生死。
所以,空白的地方其实就是画,不着一笔,而画意尽到。
关于这点,清人张式说得颇为透彻。他在《画谈》中说──
三尺纸画一尺画,余纸虽无画,却有画在。
如将三尺纸折就一尺画之,拽直审视,则此外皆余纸,不在画内。
「纵使应笔再画,即分合如宜,关锁合法,气机必不完固。」
为什么把三尺纸折成一尺,就在这一尺纸上写画,画成之后将纸拽直,那两尺空白会变成「余纸」而不是画的空白呢?
张式用「气机」来解释。因为纸折成一尺,画家作画时的气机便只贯注到此一尺;宁愿将纸摊开,他虽只画那么一尺之地,然而气机却已贯注全纸。
也就是说,凡气机贯注到的空白,才是真正的空白,若气机不贯注之处,则那空白便只是「余纸」而已。由此也便想到一个问题──将整张画乱笔涂鸦之后,然后剪裁局部成为一张画,这样做是否行得通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最大的关键,即在于空白与余纸的分别。
黄宾虹精品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