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画而画的学画人
现在,香港学画的年青人很多,这自然是社会繁荣的现象。盖绘画无益于生计,砚田的耕耘永远不及电脑,若非丰衣足食,谁人肯花这些闲至无可再闲的闲钱?正因社会的财力已不只令人丰衣足食,还可以令人消遣,所以一向功利主义的香港人,也倾向于非功利的绘画了。
不过,香港人亦到底是功利主义者。因而学画的人,便很急于「成画」。随一个老师学一年半载,便要求「画得几笔」,即使不开画展,在亲朋戚友之间展示一番,心理上便才有安慰。事实上香港很多国画老师,亦有速成的教学法。一年半载,追随他的弟子亦真可以有几张画拿出来给人看。但从徐悲鸿的教训,笔者却可以预言,愈速成,香港愈没可能出现真正的艺术家。
徐悲鸿当年的处境,值得同情。他因为喜欢写画而弄到几乎断炊的地步,后来还是高奇峰加以援手,他才能不致放弃绘事。正因环境迫人,他才根本没有可能再花时间去练习书法,由是便造成终生的缺憾,写出来的线条缺乏骨格。
现在香港习画的年青人,虽未必生活优游,但学习点书法的条件想还是有的。倘若只是一味写花卉山水,而不去写字、画素描,可以肯定,十年之后他们还是无法对景写生,提炼出一张自己创作出来的画。
谈到徐悲鸿,并非是对他不敬,只是想到,徐氏的素描基础这样好,创作时尚且有所缺欠,是则如今在学画的年青人,肯定已不会像徐悲鸿那样去搞素描了,如果连书法都不重视,只为画而画,他们的成就也便可以预卜了。
无论怎样说,篆隶行草总是国画的基础,因为线条不佳,根本就无法谈到「气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eZM68xJxc&list=PL54cajc78e_T0Omj9b6GS1ko2O0MEi39q&index=38
篆隶行草 唐诗四屏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景星学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