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源流‧创造──黄宾虹开出的门径
据黄宾虹门人所记,宾虹先生教徒,常提出三个要点,作为后学努力的目标:
一曰笔墨,由练字读书得之;
二曰源流,由临摹鉴赏悟之;
三曰创造,由游览写生成之。
开宗明义即提出「笔墨」,因为这毕竟是写国画的基础。许多人以为笔墨之得,光靠练字练画便可成功,黄宾虹先生却提出「读书」,真可谓发聋振瞆。
许多人一生练字,临过许多碑帖,而且往往得其形似,但却未能称为有笔有墨,原因即在于不肯读书。中国书画的笔墨便这么神秘,不读书即无法写出神韵,是故但以形象来求笔墨,只能说是层次不高的品评,能鉴赏形而上的神韵,然后才可以称为入门。 ──无奈正如古人所云,「千秋画事费评章」,评起画来,可以漫无准则,有胆信口雌黄便亦是画评人了,他们自然可以说「神韵」太过玄虚,因此便但以粗细浓淡,加上所谓「力度」,便认为已概括了笔墨全体。倘若仅此而已,黄宾虹先生提出「读书」,岂不是多余?
说读书跟笔墨有关,其实亦并不神秘,傅雷教傅聪读唐诗,因而傅聪弹起琴来,其所诠释便有与众不同的风格,这即是读诗可以影响艺事神韵的一例。读书能影响笔墨的表达,道理亦正如此。有意于练字的人,若能于练字之外多读点诗词,不出一年即可见脱胎换骨之效,若于诗词之外更读经史,下笔便见不凡。近代书家的马一浮,沈寐叟、沈尹默、郑孝胥,无一不熟经史,更突出的例子是李叔同,他出家之后,书法突飞猛进,能将魏碑之刚化为柔,笔墨神韵不可方物,这即跟他潜心于佛学有关,于佛学有所得时,笔墨便自有一番面目,绝非力学所能致。
如今谈论国画,一强调笔墨则必犯忌,原因恐怕亦在于此,要有笔有墨,真的要下一段苦功,练字读书十年,然后笔墨才有风格与神韵,工业社会的人又怎肯耐烦此道呢,自然就要贬低笔墨的作用,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来支持「无笔墨论」。
然而笔墨亦非国画的全体,所以黄宾虹先生还提出「源流」与「创造」二事。
如今许多人大概亦不耐烦听「源流」二字,尤其是听见「临摹」,必痛诋之而后快。用临摹的作品当成自己的创作,那当然格调不高,可是初学写画的人,若不多临摹古人的作品,恐怕亦很难成熟。因此我们可以说,临摹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样评价临摹,比较中肯,是真不必一闻「临摹」二字即便掩耳疾走。
黄宾虹自己费了三十年功夫于临摹鉴赏,直至晚年才创出他自己的风格,化的时间未免稍多一点,然而却实在功不唐捐。
关于临摹,黄宾虹有一段话说──
临摹古人名迹,得其神似为上,得其形似者次之。
古来各家用笔用墨,各有不同,须于名迹中先研求如何用笔,如何用墨,
依法对写,兴之暗合,是为得神。
若拘于形样,仅肖其外貌而精神已失,不足贵也。
因此临摹的作用,其实是在于运化自己的笔墨。于笔墨有基础之后,通过临摹,然后才能明白如何发挥笔墨的功能,犹之乎练拳,拳法既熟,一定要经过对拆,然后才知道招式如何运用。
倘如认为写画不必临摹,那真可谓误尽初学,有如江湖拳师教拳,一味花拳绣腿,好看便是「效果」,是真可谓不知天高地厚。
临摹亦有次第,黄宾虹说──
先摹元画,以其用笔佳;
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
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
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
揣测宾虹先生的用意,是从元画求笔法,由明画求章法,由唐画求气象神理,然后由宋画求变化。这种次第亦有一定的道理。
临摹之外亦须鉴赏,其实鉴赏亦是「心摹」,心摹不同手摹,手摹在于学习古人的方法,而心摹则在体会古人作品的神韵气象。
黄宾虹又说──
读书游览,卷轴秀韵与经历境界发于纸墨,非可徒事临摹,蹈入大痴所忌一赖字耳。
这是进入「创造」阶段的初步工夫了。游览写生,是创作的准备。所以终身专事临摹的人,终不能称为画家,只是画匠,或者只能称为玩票。
至于创作,他有一段说话,真可称为甘苦之言──
今人作画,不能食古不化,要出古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
我用重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中浑然之气。
既以为墨黑一团,非人家不解,恐是我功力未到之故,
重墨作画是画道中一个难关,任他人议论好了。
在墨中求层次,正是黄宾虹晚年画作的特色。说公道话,这岂不亦正是一种「效果」么?这种境界,绝非但知用墨仅有浓淡的画评人所晓,亦不是畏难求易的画人所欲求的甚解。宾虹先生正唯用苦功于笔墨,又经历过鉴赏与游览,加上肯读书,然后才创出他自己的风格,近代写山水的人,尚无人能出其头地,而他的成功绝非侥幸,愿有志学画的人能加以借鉴。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23——横竖的复合笔势3
1、拨镫法写十字
一级课程46课,我给各位讲解了拨镫法,拨镫法四个动作,推拖捻拽,写出来就是一个十字形。
近现代国画家黄宾虹,最擅长山水画的创作,是积墨表现技法突出的山水画一代宗师。
1、 对积墨表现技法的极致追求。他以积墨为根本,将浓墨、淡墨、泼墨、等各种墨法参用到积墨的过程中,有时将洗砚水、洗色碟水也用到画面上去。用笔方法也极尽变化之能事。他对用水也非常的重视。传统绘画只是将水用来调墨和洗笔,而黄宾虹则将绘画用水提高到法的高度。发明了使笔墨变化于无穷的蘸水法。
2、 追求形而上的笔墨精神。黄宾虹先生的山水作品,都追求书法用笔,不求形似。不着意表现具体的山石树木的自然形态,而是表现“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之精神。
3、 具有抽象意味的笔墨形式。黄宾虹更是将线看成是艺术表现的灵魂,并赋予线条极其丰富的审美内涵。最突出的是将书法用于画法。把书法中的“担夫争道”、“拨蹬法”等用笔法则用于山水画中的勾皴点染中,丰富了笔墨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