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与法官兼于一身
──答刘霜阳君《论吴冠中》
直到今日,才读到刘霜阳君的《论吴冠中》,直觉上,感觉到是针对笔者,因此不能不说几句话。
刘君在学生时代,已经有评论艺术之志,因此他的文章可谓「雄姿英发」。然而一向读他的文章,却有一个印象,他喜欢扮艺术法官,可是又兼主控官,拿着一个论题,先行控诉一番,接着便下裁决,于控诉时,未见他考虑到「论题」发生的来龙去脉。
例如他《论吴冠中》一文,最得意的结论只是一句话,艺术家「没理由为自己的画买得贵来负责和负罪」,这种裁决,说得不好听一点,真的有点无聊。
笔者于评论吴冠中时,的确提过他的画价,而且认为他的画在市场贵过黄宾虹,并不合理,但是,如果看过笔者一系列文章的话,就会知道──
第一,价格问题并非由笔者提起,而是有人欣欣以吴冠中的画价为标准,企图由此证明他的艺术地位,笔者因此才回应之耳。
第二,笔者这个专栏,并未全面评论一位画家,但却有针对国画商场风气,提出一些意见,希望艺术投资者不可盲目跟风,改变「买人不买画」的做法。
有这两点因素,于评论吴冠中的画时,才跟画价牵涉在一起,刘君似乎只看过一篇文章,执着文章中的几句话,于是就立即执行主控官的任务,认为别人是因画价贵才要吴冠中「负罪」。然后又立即执行法官任务,判决如上。这并不是一个讨论问题的好态度,因为说得不好听,他是先加人以罪,然后才来判决。为什么当有人提到,外国画商并非不识货,肯捧高价,便证明画人的成就;又提到艺术品拍卖,的确有「做马」的现象,于此问题初起之时,却不见刘君针对这种言论,加以控诉及裁决,可是拿着回应的文字,却可大发议论,这未免太过抽离问题的背景,孤立别人的三言两语。
其实刘君以《论吴冠中》为题,专文评价吴冠中,观点亦很模糊,反覆读他的文章,并不觉得他持平。
文章一开笔,就极捧吴冠中,「画家挥毫画合作画遣兴,其时但见吴冠中一士谔谔,自己在画一棵大树头,没人跟他合作。」《史记‧商君书》:「千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在刘君眼中,当日挥毫的画家,无人能及吴冠中。可是却未见他说出具体观感,那些画家如何差劲,吴冠中又如何标青,他就是这样便下结论,作裁决,然后笔锋一转,便说,「所以今日吴冠中名成利就后绘画引起争论是很正常的事」。
先强调吴冠中「名成利就后」如何如何,再下结论,谓艺术家不应为画价贵而负罪,前后呼应,立即就将对吴冠中的批评的丑化,于是他的控诉与裁决便告成立。
其实刘君的文章,除了开端与结尾之外,亦没有说出点什么东西,虽然文章中涉及的观点似乎很多。
首先是评论尺度的问题──「以传统的尺度来否定一个画家是极之容易的事,问题是这样做对画家是否公平,而又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创意的角度来欣赏艺术?」
如果笔者将这句话改写──「以“现代”的尺度来否定一个画家是极之容易的事,问题是……?」未知刘君又认为如何?刘君在他的说话中,其实已暗地将「传统」当成是一个不要得的标准,是一把错误的尺度。这又是其裁决问题态度的一例,一加逻辑分析,就知道这种裁决态度太过霸道。
其次,刘君将「传统笔墨标准」,只当成「不外是用笔多轻重徐疾的节奏变化和用墨重视干湿浓淡的层次和韵律」。假如「传统笔墨」是这么简单的话,任何人练习两个星期就可以升堂入室。 「传统笔墨」其实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正因如此,才能称之为「传统」,抽离这重要因素,只谈「轻重徐疾」与「干湿浓淡」,无怪乎刘君认为很简单。
正因如此,他才会一方面承认吴冠中画山,软弱而空虚,可是却又认为他胜过大卫鹤尼。忽然拉一位英国现代画家来跟吴冠中比较线条,足见刘君对「传统笔墨」的理解,真有点匪夷所思。
刘君一方面认为别人提出「传统笔墨」来做客观标准,漠视、抵消画家的主观意图,是「粗暴的做法」,「批评的立足点已很成问题」。恐怕刘君所不满者,只是提出「传统笔墨」这一点而已,如果换过一个「客观标准」,刘君就大概认为不算「粗暴」了。
所以他批评吴冠中画的山「软弱而空虚」,但画水则胜于大卫鹤尼之时,如果我们问,所根据的又是什么「客观标准」呢?何以他的标准却不会「漠视、抵消画家的主观意图」呢?为什么他的做法却是温柔而非粗暴呢?笔者相信,刘君尽管巧立说词,恐怕也很难证明自己怎么对,别人怎么错。因为他的「立足点」,只是一提「传统」就不讨他高兴。
文中插图的说明是:「吴冠中的《高昌遗址》拍卖了百多万令其画价暴起和挨骂」,这句说明未知是否出于刘君手笔,如果是的话,那就太令人失望了,与文章配合,来这么一句话,那才真的令人感到这是一种「粗暴的做法」。
本栏并不打算多作回应,以免妨碍其连贯性,因此绝无将问题纠缠下去的意思,笔者想说的话,亦已经说过,下次不再为例。
其实吴冠中在经历价格巅峰之前,也和其他画家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荣宝斋这种国营画店销售作品,当时收藏观念还未普及,又刚刚走出特殊的历史环境,作品价格仅数百块。国门打开后,新加坡和台湾画廊主开始进入内地,将看中的艺术家作品转卖给本地藏家,吴冠中就是艺术家之一。
80年代末90年代初,吴冠中艺术作品开始流入香港市场。香港万玉堂和新加坡斯民艺苑等均在新加坡和港台推广吴冠中作品,最大买家是在新加坡活跃的华商郭瑞腾,他陆续收藏了上百件作品。而此时拍卖行也开始关注吴冠中。据悉,198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就出现了吴冠中作品,以万元左右的价格成交,到1989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他的《高昌遗址》已飚涨到187万元,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价。
http://www.022meishu.com/Art_market/2016/12-09/35465_0.html
《深度解读吴冠中的市场价值》
天津美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