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的流变与道家的流变
国画虽很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然而道家谈美学的人却实在不多。只晋代的葛洪稍有议论,因而可以一谈,而且可以跟石涛的「一画」略作比较。
道家尚自然、无为,可是葛洪却颇推崇人工,他说──
虽云色白,匪染弗丽,虽云味甘,匪和弗美。
故瑶索不琢,则耀夜之景不发,丹青不治,则纯钩之劲不就。
火则不钻不生,不扇不炽;水则不决不流,不积不深。
故质虽在我,而成之由被也。
如果将葛洪这段说话,跟老子的说话比较,「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便可以知道,魏晋时的道流,其思想实已不同老庄。
彼此有所不同,盖亦有原因,老庄主张法自然,而道流则是「逆天行道」,并且由「逆天」产生了内炼的理论,由「逆转河车」到结「丹胎」,完全是反自然法则的后天人事,这种思想虽完成于唐代的钟吕,而实胚胎于魏晋,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便是一本反抗自然法则的宣言,由此便孕育了钟吕的丹法。
因此,葛洪的美,绝不主张纯天然之美,认为必须经过加工,美才能显现出来。
我们其实可以这样说,道家本身修炼内丹,便亦是一个「加工」过程。道家「守一」,要守神在人身,这便已经是加工,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集中精神于意守一个血淋淋的心脏,但假如意守一位代表心脏的神灵,那就容易办得多。将脏腑代为神,便即是加工,即是美化。
所以葛洪将美与丑分别得很清楚,他说,
不睹琼琨之熠烁,则不觉凡砾之可贱;
不觌虎豹之或蔚,则不知犬羊之质漫;
聆白雪之九成,然后悟巴人之极鄙。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这种见地,便是葛洪与石涛的最大分别。石涛以「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是则法立于一画,这「一画」便是人对大自然感受的表达,是故无所谓美,无所谓丑,美丑已属形而下的问题,而画人最要紧的事,却是形而上的「尊受」。 ──关于「尊受」,说已见前篇。
笔者常说,石涛虽是禅门人物,但他的画学思想却道多于禅,所以从石涛的说法,其实亦可以看出明清道家的思想,跟魏晋唐代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同。
影响明清道家的重要人物是张三丰,他重拾《周易》的原理,以「无极」为大道,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因此任何对立面,便都只是事物的两边。所以他的修炼方法,完全由生活起修,他有一首「丹词」,叫《无根树》,说道──
无根树,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
烟花寨,酒内林,不断荤腥不犯淫。
犯淫丧失长生宝,酒内穿肠道在心。
打开门,说与君,无花无酒道不成。
所谓「无花无酒道不成」,即是脱离世俗生活的苦行绝不是道。因此世俗不丑,道亦非美,世俗便即是道,道原从世俗中来。
因此五代两宋人的画,跟明清人的画,便实在有风格上的很大分别。这亦与道家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我们不妨将五代时的荆关董巨,跟明末的四僧比较一下,就知道前者所胜者在于气象,有一种逼人的压力,令人感到大自然的力量,超绝人工之外,可是四僧的画,却令人觉得亲近,大自然就即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不懂得用笔墨将之收拾,一经收拾,丑就是美,美就是丑。是故四僧绝不以气象胜,而胜在风神。
我们将徐熙的花卉,跟恽南田的花卉加以比较,便觉得虽云「徐家野逸」,可是他毕竟仍比恽南田来得「法相庄严」。徐熙画的牡丹,只宜陈于殿阁,恽南田画的牡丹,我们有胆将他摘下来插于村妇之头。
葛洪说──
以丑为美者有矣,以浊为清者有矣,以失为得者有矣,
此三者乖殊炳然,可知如此其易也,而彼此终不可得而一焉。
跟石涛的说法比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然贵乎人能尊。……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强而用之,无间于外,无息于内。」画者只是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因此美丑、清浊,得失就可以「得而一焉」,不必像葛洪那样,「乖殊炳然」,要立分别美丑的标准。说句题外句,若要立美丑的标准时,这标准又何由确立呢?不信的话,你可以去评价一下叶子楣。
笔者常常觉得,要了解国画的流变,必须先明白道家思想的流变,如上所述,或者即可作为一个例子。笔者本人于翻阅古画的图版时,道家流变的感觉即很强烈,读者试由这路径入手,当欣赏之际,便可能别有会心。
现代人写画,当然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多于道家,而道家目前亦已无新的理论发展,世人亦已不重视道家之道,却去重视他们的灵异,是故看现代人的画,当然要另具一副心眼,高剑父先生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而变」,恐怕也是这重意思。然而石涛「尊受」的说法,则应该更加明确。 「尊受」绝无时代的限制,但却不能欠缺诚意,否则便是自欺欺人。
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金陵(今南京)人,一说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
恽寿平(1633—1690), 初名格,字寿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别号南田,一号白云外史、云溪史、东园客、巢枫客、东野遗狂、草衣生、横山樵者。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画家。创常州派,为清朝“一代之冠”。特点是以潇洒秀逸的用笔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画,讲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为满足,有文人画的情调、韵味。其山水画亦有很高成就,以神韵、情趣取胜,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他又善诗文和书法,诗被誉为“毗陵六逸之冠”。书法主要学褚遂良,被称为“恽体”。
明末画坛四僧: 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
明末四僧笔意山水四屏
荆关董巨
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公元960年),政权统治时间非常短,但在绘画创作方面仍然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荆浩、关仝两人属北方画派,作品沉郁雄浑,气势宏大,尽显北方山河的雄奇;董源、巨然属南方画派,笔法细腻,写尽江南风景的秀美。
荆浩之画雄伟、深厚、峻拔、坚凝;
关仝之画雄伟、坚定、峭壁茂密;
董源之画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
巨然之画趋于庄重朴实而沉静。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有其著作十余种。
《神仙传》是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所著的一部古代中国志怪小说集,共十卷。书中收录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92位仙人的事迹,其中很多人物并不是道士但都均被葛洪“请入”传中。神仙传以想象丰富,记叙生动著称。
葛洪炼丹
《葛稚川移居图》,王蒙绘。葛稚川即葛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