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与揖让──道家思想影响艺术的另一面
谈到书法的「揖让」,其实并不神秘,只是参差之美。
譬如写一个「三」字,如果将三画写得长短一致,画与画的距离一致,那就太过整齐,有如工艺图案。书家必将这个字的画写成长短参差,画与画间疏密亦不一致,然后看起来才觉得美。这便是「参差之美」了。
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却含有深奥的道理,因为是美学思想的一个转变。
墨家者流否定艺术,认为「食必常饱而后求美」,江泽民的「人权即是温饱」,便很有点墨家的意味,所以墨家所主张的便只是工艺之美;
儒家者流,强调正统,连音乐都要「放郑声」,因为郑国的民歌太过柔媚,必以「正声」为原则,是则只欣赏庙堂的音乐。只有老庄的美学,才能成为参差之美的基础。
庄周的美学,推崇「用志不分」,如佝偻丈人承蜩,如庖丁解牛。又主张「真者,精诚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用志是精神集中,真则是个人感情的发挥,因此,当集中精神于发挥感情之时,艺术便近于自然,不可能为工艺之美,庙堂之乐所拘束。这种美学思想,才能滋育出参差之美。
两汉的美学思想,有受儒家影响的一面,可是受道家的影响却似乎更大。在《淮南子》中有一节说──
「夫工匠之为连鐖运开,阴闭眩错,入于冥冥之眇,神调之极,游乎心手众虚之间,而莫与物为际者,父不能以教子,瞽师之放意相物,写神愈舞,而形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
即是说,连工艺都讲究心手相应,更何况音乐。瞽师以音乐来表达物象,在乎「放意」,「放」,便绝对不是受种种限制的缚束,亦正唯能放,然后才能「写神愈舞」。这种放意,父不能教子,兄不能喻弟,因为是个人风格。
美学思想发展到这个地步,在两汉已成主流。汉末书家蔡邕,有一篇《笔论》,开宗明义便说──
「书者,散也。」
散,即是「任情恣性」,故书法实为抒情的艺术。正唯「放意」,故必抒情,足见蔡邕的说法,实在跟「淮南子」一脉相承。
放意与抒情,便产生了参差之美。
前举「三」字为例,还只是一个字的参差,只是笔书与笔画间的「揖让」。以书画的整体而言,则便是整体的参差了。
广府话有一句俗语说:「人怕笑,字怕吊。」一幅字,放平来看,好像还可以,可是一悬挂起来,便会暴露出它的缺点。为什么呢?因为平放的字画,欣赏者的视线由高斜斜向下,观察得不全面,可是一旦将字画悬挂起来,欣赏者便能从平视的角度欣赏,观察得比较全面,这样便能一下就看出它在「揖让」与「参差」方面的缺点。
字的揖让与参差,好像你在避我,我在避你,每一个字都互相朝揖避让。但书家却实在不须要用心去经营,只须如蔡邕所言,「任情恣性」,便自然可以达到参差之美的效果。
吴昌硕的字,以及他的荷花、墨竹、最足以表达参差之美,因为参差得相当强烈。
可是,虽然说是「任情恣性」,却亦有条件节制,那就是情性必须真诚──因为「不真不诚,不能动人」,不能动人的便不是一件好的艺术品。
吴昌硕勃兴于画坛之后,有许多人学他的「放恣」,于是形成「海派」。海派的毛病即在于不真不诚。例如他们写墨竹,一味强调「野战」的笔法,这即是对吴昌硕的效颦,「学我者死」,因此海派书画家中,能成大器者便少,而小名家则充斥乡里。他们跟吴昌硕的分别,只在于精诚之有无。
不幸的是,如今艺坛却偏偏又扬洋溢许多貌似「恣情任性」,实际上却是模仿的作品。例如现在的画人居然去学陈老莲。陈老莲的人物写得异常古拙,因为古拙,觉得类乎「变型」,大概正因如此,才会成为一些画人模仿的对象,他们其实不是有心模仿陈老莲,只是用「变型」去讨好市场。
变型实际上也是参差之美,然而陈老莲却在「恣情任性」之外别有真诚,所以他的变型并非造作,也无意去讨好任何人。分别之处即在于此。
笔者这种说法,画商一定不会同意,他们会用后设理论来支持自己的生产工具,这自有他们的苦衷,是则见仁见智可也。
回到本题,由字画的参差与揖让,可以见到道家思想影响中国文化的另一面。道家毕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与哲学。与儒家比较,儒家近乎廊庙,而道家则接近自然。艺术到底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廊庙的装饰。
如今道家的典范,因中国大陆提倡「气功」的关系,纷纷出版,虽然多集中于内丹外丹等「功法」,但毕竟亦有关于思想部份的著作,因此研究道家思想,如今已多典借可稽,笔者希望有意研究中国艺术的人,最好能从道家方面,了解其间的开合,必须如此,才能认识到中国艺术的根。若不知其根,便容易为道听途说所误,那就真的有如老子所说:「五音令人耳聋」。
"道"随顺万物,尊重世间万物的种种差异,并辅助各种差异的充分展开。所以"道"没有统一的形态,趋近"道"也没有统一的方式。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陈洪绶 (1599年-1652年),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他的作品荒诞而深情,充满怪趣味亦是真性情。鲁迅先生对之极为推崇,认为“老莲的画,一代绝作”。
陈洪绶笔墨向以高古人物画著称,与崔子忠齐名,时有“南陈北崔”之称。后与蓝瑛、丁云鹏、吴彬合称“明末四大怪杰”。笔法古拙挺秀,造型富于夸张,具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还著有文集《宝纶堂集》、《避乱草》等。
吴昌硕的字
吴昌硕《映日红荷》
吴昌硕 墨竹 立轴 纸本
蔡邕 (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一说为河南尉氏县 、也有说法为河南杞县)人。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一说为山东省东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先秦·庄周《庄子·达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郑地民间民歌
《郑风》为《诗经》国风中的内容,十五国风之一。为先秦时代郑地民间民歌。郑,古国名,姬姓。
主要内容为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弟姬友于郑,是为郑桓公。春秋时代郑国的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中部和河南省邻省的一些地方。“郑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郑风》21篇
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
季札评论郑风则语出惊人:“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听民歌能预言其国将亡,灵验否?季札观乐于公元前544年,而郑国在公元前375年灭亡,一个世纪时光之远,有点不靠谱哦。郑风引起很多争议,很多人对孔子一面批评“郑声淫”,一面又将郑风辑入《诗三百》的做法质疑。其实,看文不能断章取义,《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意思是不满意郑声浸淫淆乱了雅乐,那是不合家国之道的,之所以要把郑声从雅乐中清理出去。《论语.卫灵公》:“子曰: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大概孔子认为郑声虽不适合用于祭飨等隆重的宫廷礼仪活动,但并不反对其在民间流传,甚至用于宫廷娱乐。
工艺图案-水波纹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