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入画」文人画
谈到笔墨,又谈到文人画,笔者好像对文人画有贬辞,说笔墨而外,文人画便再无别的了。
对这说法,应该稍加补充。因为文人画虽然有他的缺点,但亦有他的优点,若不指出,便欠公平。
历史上有名的文人画家,首推唐代的诗人王维。他的画未见传世,有号称是他的作品,却大可怀疑,然而根据著录,王维的画显然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青绿山水」,比较强调笔墨,所以可看成是文人画风的先导。
有证据的文人画,是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文与可的画竹,华光长老的墨梅。他们的画,完全跟当时的「院体画」大异其趣。 「米家山」用点法,文与可写竹用篆书与行草笔法,这些都是「以书入画」的典范。文人画一直强调「以书入画」,即是由宋代以来的传统。
陈荆鸿前辈曾告诉笔者一件故事。当年他在上海,参加文社,黄宾虹即社盟之一。每当雅集之时,画人即席挥毫,荆翁当时正裾屐少年,不敢下笔,黄宾虹便鼓励他说:「你懂不懂得写篆书的主字,懂得,便可以写山水画了。」
篆书的「主」字,是一微近三角点的形状,看起来虽是简单的一点,可是写起来却十分之不易,起笔收笔大有讲究。
黄宾虹的山水,层层积墨,至晚年积墨更甚,可以扪指。他的积墨不靠渲染,只是层层加点而已,可是却能「润厚华滋」,便完全是笔墨工夫。所以黄宾虹的用点,实在亦是「以书入画」。
由此可见,「以书入画」,实在不是文人画的缺点,反而是他的优点。黄宾虹的画即是一例,他得力于对篆书「主」字用笔的会心,数十年浸淫于斯,因此才能由点法确立他的画风。相信即使是强调「艺术概念」、「艺术效果」的人,都不能否认这一点。
有画法而无笔法不行
信便说一句,陈荆鸿前辈的画,亦是「以书入画」的现代典范,近人尚健在者,能够将书法融入画法,唯刘海粟与陈荆鸿而已。前者用笔辣,后者用笔和,风格不同,然而取径则一。若连台湾也算上,则有一江兆申,他的画,书风俨然,一时可谓鼎足,而且分处大陆港台三地可谓巧合。
当年笔者习画,先师赵崇正先生除令习素描写生,更命勤习书法,尤重隶书与行草。他自己慨叹,当年未好好练字,因此便未能「写画」,因此有画法而无书法,所以便以练字为训练弟子的基本手段之一。
记得当年,笔者写一红梅小辐,画一老梅桩抽幼条生数花,梅桩用篆书笔法写成,破墨写梅枝,赵先生一见便喜,喜能不袭他的画风与面貌,且能领略「以书入画」的意趣。当时奖励有加,且以一小辐赐赠,作为鼓励兼留纪念,可惜此小辐如今已历劫灰。
看过赵崇正先生的画的人,都不敢有所菲薄,他的画,由「隔山派」与「岭南派」的传统,开展出一个「新宋院」的面貌,风格俨然,所以是一位真真实实的画家。连他都认为应该「以书入画」,才能写好国画,足见那些批评文人画的人,恐怕实未能领略文人画优点之所在,只拿它的一些缺点来批评。
文人画容易流于抄袭
文人画的缺点,在于发展成为「文人墨戏」,即是游戏之作。既属「游戏」消闲,因此不期然而然,便容易抄袭前代名家的画,于是便变成千人一面。最突出的例子,是清代末年的仿「四王山水」。 「四王」继承元代水墨山水的传统,其实不坏,尤其是王石谷的画,能够出法入法,自成面目,他的画,布局严谨,而笔情墨趣俨然,足当传统的优秀画家而无愧。可是论画的人,却因仿他的画太多,而且空疏枯寂了无生气,便因此连他亦予以劣评,那实在不公平得很。
空疏枯寂,也许便是「文人墨戏」的通病。他们既抄袭前人,自己对物象根本无所体会,甚至对笔法亦只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前人这样用笔,自己便亦如此用笔,因此下笔之际,实在心中毫无主见,因此笔法虽佳,亦不见得有生命力。好的笔法,固然即是书法,可是画人下笔之际,心中已有物象,而且有物象的艺术概念,所以同样是一「书笔」,可是却已经画人赋予了生命力。
二者的分别,说起来很微妙,可是凡写过画的人,一定能体会得这一点。未写过画的人,但拿黄宾虹的点法来领略,亦一定可以明白神髓之所在。
所以要批评文人画,可以批评他们,除书法之外便无其他,甚至他们的书法,亦只是「人云亦云」,抄袭前人,自己心中毫无定见。
但我们却不能因此批评「以书入画」是国画的毛病,而且恰恰相反,我们反应该肯定,「以书入画」正是国画的最大优点。
甚至我们还可以说,除国画之外,世界上其余的画种,都很难跟书法结上血缘。所以写国画若不习字,若不从前人的佳构,体会「以书入画」的精神,那便不如改写油画或水彩画。怎样去继承文人画这一优良传统,也许正是目前国画界当急之务。
信报
1990年
广大寂静三摩地
清澹澄明七胜财
辛卯夏四月,谈锡永书
赵崇正《茂名油城工地之二》
刘海粟 文光亭泼墨图 1988 年 纸本墨笔 常州刘海粟美术馆藏
黄宾虹(1865~1955)先生是一代山水画大师,也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他在书画理论和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黑、密、厚、重”的笔墨中,蕴涵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特别是他在绘画中的“内美”主张和以此为追求的笔墨实践,为中国画坛和后学者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黄宾虹是中国传统笔墨的集大成者以及将笔墨推上高峰的一位巨匠,不懂笔墨就不能理解黄宾虹的艺术。下面精选呈献黄宾虹丈六巨制《忆写巴蜀之游》。190×500cm。手机拍照,图片未经任何艺术处理。
陈荆鸿 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03年生。少时客居上海研习书画诗文,及长在南京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南归后历任粤港各大报社总编辑、社长、大专院校教授等职。
华光长老画梅取象太极八卦
“禀天质之至美,凌岁寒而独开”的梅花,自古以来就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把梅视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岁寒三友”之一。古代画家不仅爱画梅,还深入挖掘梅的文化内涵,如我国墨梅的创始人华光长老就把梅和太极、阴阳、五行、八卦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画梅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画时必焚香禅定
华光长老画梅从不轻易下笔,作画时必焚香禅定,灵感一到则“一扫而成”。及其临老,纵心笔墨,愈作愈高,名动公卿。黄庭坚题曰:“此超凡人圣法也,每率此为之,当冠四海而名后世。”元代画家赵孟頫在墨梅题跋中亦称:“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华光长老画梅突破前人技法,以水墨晕写梅花的各种姿态而自成一格,被后人誉为“墨梅始祖”。
流传至今的《华光梅谱》记载了华光长老的画梅口诀和取象方法。他说:“梅传口诀,本性天然。下笔有力,最莫迁延。醮墨浓淡,不许浪传。”强调下笔要有力迅速,才能将梅的天然姿态及神韵表现出来,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称“文湖州”。文同以善画竹著称,独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写竹叶,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传派即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
米芾不仅是北宋的大书法家,也是位大画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
米友仁是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书法绘画皆承家学,他承继并发展了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了“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