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国画受道家的影响
我国的绘画,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多于佛家。够讽刺的是,清初画坛虽有「四僧」,可是这四僧的画,却偏偏是道味多于禅味。
其中最突出的是石涛,他还是禅门一代宗师,开堂说法,其「语录」且见于记载,但他的绘画思想,却可以说完全属于道家。
只须随手举两例就可以说明这点──
《石涛画谱》一开笔便说: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
太朴一散而法自立矣。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
这段文字,无论及观点都属道家,即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石涛的题画诗,充满道家思想,试读──「秋空山霁寒,清流汇溪碧,轮与箨冠人,吟诗坐苔石」,所强调的意境,绝不是禅家的「说似一物都不中」,而恰恰是道家的天籁。
为什么连四僧的画,都近于道而不近于禅呢?这是一个值得一谈的问题,因为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文艺,始终无法完全脱离传统而独立。
佛教传入我国虽亦历史久远,至迟在晋代,便已经影响到文人学士的思想,清流辈挥尘论道,其中所论便有佛法,然而若与道家思想比较,无论如何,其影响到底不及。即使是喜欢谈佛的晋代清流,所谈便已道多于释。到唐代,禅门大振宗风,然而道家亦恰在这时大有发展,钟离权与吕洞宾开创了有系统的内丹丹法,提倡修炼,所以唐代的思潮,亦绝非禅宗的独家天下。
道家,无论如何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哲学流派,道理虽不及释家精微,但却正是中印民族风格不同的反映。印度强调逻辑,所以佛学便有强烈的逻辑系统,而我国则强调自然,不耐繁琐,故道书的逻辑便绝对不及佛家。 ──用画来比方,印度哲人画出来的,是层次井然的工笔画,而我国哲人则以意笔为擅长。
诺,这就正是笔者所想要说的话了,因为我们也可以把说话倒过来说,以印度的文化背景,绝不可能产生写意画,以中国的文化背景,工笔画不可能有发展前途。
甚至我们还可以概括地说,自古及今,国画渐渐由工笔发展到写意,终于以写意画为主流,实在是由于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思想很复杂,派系亦多,可是无论那一派道家,都强调「气」。晋代大书家王羲之世代信仰「太平道」,《太平经》便说:「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这思想的源头来自《周易》,王羲之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所以他的书法,并非以笔法取胜,所胜者正在于神理与气机。
因为重视气,道家便提倡「守一」,守一是精神集中的意思,然而道家又强调「内视」,即是将精神集中于自己的体内,而不是将精神外驰,通常所守的是丹田,内丹思想即由此而引发,是故一切丹法,无非都以守一为基础。
这一点,影响我国的绘画很深,唐宋绘画虽仍以写生为主流,可是吴道子带点写意味道的人物画,以及王维的水墨山水,其实已俨然成为一脉相承的流派──信便说一句,吴道子也是道教世家,信「太平道」。
五代时荆关董巨的出现,在山水画领域,已经压倒了金碧青绿山水,工笔画只在花鸟方面发展,因为花鸟画毕竟装饰的意味重。王侯贵族的住宅金碧辉煌,须要装饰味重的画来点缀,可是仍依然有「徐家野逸」,比较重视写意的徐熙花鸟画。
一直发展下去,任何人都得承认,无论什么画种,国画都已发展到以写意成为主流,这即是「气」这种因素在左右着历史。
同为一气,有阴阳正反两面作用,因此阴阳只是一气的两端,并非有两种不同的气。杜甫有两句诗说得很好,「白摧枯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所以国画的章法,笔法,墨法,甚至创作的思路,都无法逃出黑白对比的范围,也无法逃出干湿、浓淡、疏密、轻重等等对比的范围。
前面已经说过,道家的「守一」即是「内视」,只有由内视才能体会到人体小天地的阴阳,与自然界大天地的阴阳,如何变化运行,或同或异,或合或离。所以画家的创作泉源,便完全来自内心的省察,而不是客观事物的描绘与复制。说得平实一点,画家所写的,只是自己心中的物象,绝对不同大自然的物象。
所以对着一卷《长江万里图》,一段段去分析画家写的是什么地方,其实是不必要的事,画家写的,只是江流动静的对比而已,那只是他心中的山水之态。
曾有人告诉笔者,说有画人尝言,香港有石涛笔意的山水。他问道:「为什么我看不见有这种山水呢?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这提问其实很不必要,「石涛笔意」云云,只是那位画人的「内视」而已,并不须要是大自然的真实。 ──所以道家思想,始终是国画的主导思想,在今日亦如是。
石涛 山水图
《长江万里图》卷,明,吴伟绘,绢本,淡设色,纵27.8厘米,横976.2厘米。
徐熙《玉堂富贵图》
王维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可以称之为“南宗”之祖。王维的绘画技巧和风格主要是受吴道子和李思训两位绘画大师的影响,再加上天生淡泊宁静的性格,使他很快就在山水画中找到人生的志趣,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画风。
吴道子人物画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
看看印度的“工笔画”
汉钟离十试吕洞宾
苦瓜和尚,(石涛,1642一约1707年),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号大涤子、清湘野人等,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济山僧、石道人。石涛是其常用号。祖籍广西桂林(一说安徽凤阳),僧籍全州。当和尚后法名超济、原济,亦作元济。
代表作:《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国清代绘画理论著作。该书另一版本名《画谱》。全书18章,先讲原理,次述运腕,最终引出理论主张,构成完整有机的山水画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作者把画理画法的认识提高到宇宙观的高度,穷其原委变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系统性,有充分的逻辑力量。此书反对拟古 ,主张“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重视发挥画家个性并实现创作自由,对中国18世纪 ,特别是20世纪以后的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画发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