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框
因为有人提到,绘国画的人,弟子容易酷肖乃师面目,笔者便因而想到一段往事──
近三十年前,先父以重金购入一幅查士标的山水。查氏的伪作本来就多,所以购入时本就并未打算当它是百分之百的真作,然而这幅画却实在写得不俗,先父藏书画古玩亦一向抱着「买好东西,不买真东西」的宗旨,因为与其真而不好,倒不如好而不真,故当日他老人家大概一时兴起,便把这幅查士标买下。
此画的题跋,是一首绝诗之后,接题「付竹坡藏,查士标」的双款。后来先父跟友人研究,始认定这是经画商「挖改」的伪作──原画本有「竹坡」二字款记,画商加一「付」字、加一「藏」字,再挖去原画的印鉴,加题查士标的名款及印章,轻而易举就变成老师查士标画赠其弟子何竹坡的画作。
这件小故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何竹坡的画,竟可以变成查士标的伪作?那是因为何竹坡不但写画学老师的面目,甚至连题画的字体也学老师面目的缘故。
这件小事给我们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何竹坡的画竟然要给人挖改。这自然是因为何竹坡的画不值钱,而查士标的画却可以卖大价的缘故。
把两个问题的答案综合,就可以知道,学老师的面目即使学得维肖维妙,结果仍然不能自立门户,将来作品的命运,只落得给人挖改,反而成为自己老师的伪作。
或者说,老师的作品必然比弟子的作品值钱。这说法其实并不尽然,像龚半千是吕半隐的弟子,但龚氏的画名却比老师要大得多。
由此可见,超越老师并不是一件办不到的事,问题仅在于,做老师的人肯不肯让弟子跳出自己的框框,弟子又肯不肯立志跳出老师的框框。
查士标(1615年—1698年),字二瞻,号梅壑散人、懒老,新安(今安徽歙县、休宁)人,流寓江苏扬州,明末秀才,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家富收藏,故精鉴别,擅画山水。与孙逸、汪之瑞、弘仁等书画家一起被称为“新安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