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评不是公关稿 ── 兼谈画评的三种功能
编者「飞鸽传书」,约写这个专栏,当时颇为踌躇,人不在香港,对于香港的艺坛活动已颇隔膜。写专栏可能会变成很大的心理负担,时时怕「巧妇难为无米炊」。然而编者第二度「飞鸽传书」,却提到目前的艺坛现象,希望有一个专栏,论点出自肺腑之言,当下便「传书」答应,敲下这块「地盘」。
对一些人来说,「地盘」相当重要,他们志不在稿费,亦不在于满足发表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将自己的「地盘」好好利用,便可以结交画商画人,称兄道弟,自有无穷的收获,而自己呢,亦俨乎其然是画评家了。昔年曾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关良有分身术」,文章提到,关良来一次深圳,便有四个画评家撰文,自称于某夜「单独与关老见面」,可是提到的某夜却同一日子,由于他们自称与关良会见的时间都很长,所以不可能是同一夜分四次单独会晤,既然如此,结论便只有一个,关良懂得分身术。 ── 这就是画评家善于利用「地盘」之道了。关良是有头有面的画家,对其画评尚如此重视,肯「单独」会面,所以读者便非相信他们的评论不可。由是其「地盘」便自然增加了商业功能。香港的报纸杂志多,自然就多「地盘」提供给「地盘画评家」。这类画评家一般多与画商有良好友谊,故画评云云,大多数就是这么一回事。
近几年,香港还多了一批由大陆来的画评家或鉴定家,他们大大小小总有个衔头,人便将之当成为专家了。可是,这些专家的商业气息更重,他们似乎有一个不成文规定,凡由大陆机构主办的拍卖或展览,则张张都是好画,若非大陆机构主办,专家就一定能「鉴定」出一些伪作来。大凡肯出钱买画的人,总不希望自己买来的画,有伪作之嫌,所以捕风捉影的几句话,就足以动摇买家的信心。一次两次如是,次次如是,古画如是,近人的作品亦如是,照情形发展,买画大概只能跟大陆机构买。这种评论与鉴定的态度,如果说背后没有商业目的,很难令人置信。
诸如此类的现象,令笔者想到,一个有良心的画评家,恐怕至少要对三方面有益:对画人本身有益、对收藏家有益、对初接触艺术的后辈有益。如果他的画评不能发挥这三方面功能,这篇画评不如不发表,若发表,亦只是公关鳝稿,或免费广告而已。一个真正有眼光的画评家,一定看得出,某个画人的优点与缺点,若能一针见血指出,对画人的帮助可谓不能以价值计。
昔年齐白石初成名,已能在北京卖画为生,陈师曾由日本回京,留意到白石的画,提出一个意见,要他加强「红花墨叶」的写法。后来齐白石果然依陈师曾的意见,走出自己的路,成为大家,故白石老人一生感激陈师曾,陈死,白石为诗哭之甚哀,这种知遇,白石自觉终身难报。
画评一针见血不受欢迎
评画与画人的关系,由这小故事,足见相当重要。画评人的意见,可以影响画人一生,而画人本身,亦必须有足够的雅量,然后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可是如今却不多见有这种画评。纵有,亦未必能为画人坦然接受。退一步,私下接受了,对画评人亦未见感激,端的应了一句广府俗语,「教精人仔家山发」。目前的画评,未能发挥对画人有益的功能,评画的人固有责任,而画人本身恐怕亦有责任。将意见当成攻击,这种风气,给画评人造成相当大的压力。笔者曾经写过画评,后来自动搁笔,即与这种压力有关。
至于收藏家,最怕是受画评的误导。若忽然之间,众口一词,一致推荐某某画家,根据经验,大多数情形之下,这无非是商业宣传而已。如若不然,没可能许多画评人会忽然一齐注意一个画人的作品。所以一篇真正的画评,至少应该维护收藏家的利益,而不是维护画商的利益。一些初收藏或初学写画的人,心无定见,最易受画评的影响,碰着不负责的画评,他们便是最大的受害者。
初学者受时髦画评所误
笔者碰见过一个学国画的青年,笔墨未练好,便已经讲「效果」,弹墨线,洒色点,把纸弄皱,铺平再写,诸如此类的制造「效果」技俩,一一搬上画面。笔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答,画画最要紧的是「艺术概念」,概念产生效果,因此效果比笔墨重要得多。听见他这样回答,笔者不禁长叹,这就是受到时髦画评误导的受害者了。
所以有许多人,专搞一种效果,然后用后设理论来解释,这效果与自己艺术概念的关系,亦居然说得头头是道,亦没有人能够证明,他讲的只是后设理论,而不是先有概念,然后自然产生效果。是故劣质画评充斥市面,便对画人、收藏家以至初接触艺术的人,都有害无益,我们看见的画坛,便简直是一片「白相场」!
有「地盘」在手的画评人,肯不肯把自己的良心摆出来?
信报
1990
红花墨叶:辽宁省博物馆藏齐白石书画精品展
齐白石(1863-1957年)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有着极富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他出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家贫,做过牧童和15年木匠,二十七岁以后专门从事绘画,四十五岁之后饱览名山大川,游历半个中国,开阔了眼界和心胸。定居北京后,经历了“衰年变法”的阶段,终自成一格,把民间艺术中的俗趣与传统文人画中的雅趣有机地统一起来,为中国画创作开辟了革新的道路。
齐白石的绘画,题材广泛,从人物、山水到花卉、鱼虫、鸟兽几乎无所不画;笔墨雄奇奔放、浑厚质朴、挥洒自如;色彩鲜明强烈,富有变化,给人以清新、明朗、简练和生机蓬勃之感。齐白石的篆刻,崎岖多姿,力能扛鼎,干净利落,美妙无伦,把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他,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的“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并成为唯一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中国艺术家。
陈师曾(1876年3月12日—1923年9月17日),男,原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槐堂,江西南昌义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
著作
《中国絵画史》
印譜《染倉室印存》
《中國文人畫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