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伪品与收藏
从前的人喜收藏旧画,不似今人,一味收时人的作品,因此鉴定便成为一门专门学问。著名的鉴定家,在艺坛亦有相当地位,然而却必须有足够的才情学问,加上眼光与经验,然后才能名符其实。
清代有一桩很著名的鉴定故事,当时名收藏家高江村藏有一套《刀光胤写生花卉册》,后来流入内府,由于是高江村所藏,人皆以为真品,可是其中的一幅「蜂蝶粴奴图」,有宋孝宗的题诗,诗中竟用刘克庄「诘猫诗」的典故,孝宗题诗欵署岁月为干道元年,即西元一一六五年,唯刘克庄却生于淳熙十四年,即西元一一八七年,孝宗不可能预知刘克庄有「诘猫诗」,因此此题必为赝品无疑。乾隆考得真伪,非常得意,便于册上题诗记其事。
这桩鉴定,即与才情学问有关。当时的读书人能记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份,还要记得他们的别字与别署,又要熟悉其生平与交游,然后才能辨别真伪,化的工夫的确很大,不似今人,但凭拍卖行一纸鉴定,什么工夫都不必做。
不过收藏书画的乐趣,其实即在于鉴定。收藏家想买一幅字画,必呼朋引类,一起欣赏,一起鉴定,然后才决定买不买,这其间,便已有许多生活情趣。
广东一向少好画,收藏家便要向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搜罗。然而若求其次,黎二樵、谢兰生等人的作品,已属藏家搜罗的对象,因而他们的伪作便亦充斥市面。假设有一张黎二樵的画悬诸市门,许多人看过,最后卖出了,便人人打听到底是谁买去,假如认定是赝品,传出去,买画的人立即面目无光。是故收藏字画便有压力,逼人要提高自己的学识以及欣赏水平。
那时的人,以独具只眼为得意,根本没考虑过收藏字画是一项投资,而且字画买入,不容易卖出,端的是名符其实的收藏。
要训练子弟收藏字画,亦不是一件易事,要教他们写字、写画、刻图章,还要读古人的诗文集。因为范围若太广时,子弟反而无法深入,所以家长便往往画出一个时期,让子弟在这年限内努力,有了基础,再慢慢扩大,那就容易得多了。
这样做有一点好处,便是能将收藏的范围集中。集中收藏便比较精,好过宋元明清乱收一起。昔年家中的长辈便专收「明金」扇面,因此家中的书房便多明人的专集,这无非是为了鉴定时参考之用。但久而久之,子弟便亦能熟知明代一些文人的诗文及交游了。笔者喜欢《板桥杂记》、《陶庵梦忆》一类书,便是由此得到薰陶。
因此那时的人,并不专为收藏而收藏,而是借收藏来陶治性情,同时训练后辈。这种收藏,跟今人之「投资」比较,真的得失难言。因为风雅与金钱二者的轻重,到底是见仁见智的事,很难说谁是谁非。
但假如买得一幅画,立即收藏入保险库,然后候市价上升时沽之哉,笔者总觉得这种收藏,不如去买股票,盖既无欣赏的乐趣,画跟股票都是花花绿绿的一张纸耳。
因为是欣赏,所以有时明知是伪作,也未必没有收藏的价值。笔者当年在广州上九路买入一张蒋南沙的山茶水仙小轴,明知是假,可是画商正闹穷,要筹钱交「五反」的罚欵,因此平价出让,买回来后,挂在小书房欣赏,恰恰冯绍材先生来访,他是高奇峰先生的弟子。但却写钩花榻叶的画,一见这幅蒋南沙,便说是马扶羲的代笔,而且找出一个暗记来作证,这便真是大喜过望。马扶羲专门为蒋南沙代笔,然而他的画本身亦有价值。
所以笔者常常说,买画有时不必求真,但论好不好可矣。大名家的作品,当然是真品较伪作好的居多,然而若退而求其次,有些名家的真作,有时便未必比伪作好。
赵浩公、李凤公与贺文略三位,便曾为京商写了不少宋画,都有暗记,后来卖给日本人,而且还收入《南画大成》册内。贺文略是笔者的表兄,如今正客居香港,可是却未必有人知道他写宋画的根基,好到可以乱真。而浩公凤公两位则久已作古耳。
他们这些伪画,水准其实十分高,如果但将之作为艺术品来欣赏,便亦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未可因其伪便将之抹杀。
有许多郑板桥的画竹,技法其实即不低,毛病往往出于有意模仿,反而显得生硬,也即是不敢放手,欣赏这类画,时亦有得益之处,可以知道放与不放的分别。
技巧高的裱画师,能「起二层」,即将一幅画撕成底面两层。由于宣纸渗墨渗色,故乍看底面两层无二,甚至连印章颜色亦浓淡相差不远。可是一经起过二层,画的精神便失。但作为欣赏与学习,能有机会欣赏底面二层的画,便亦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这类画,明知做过手脚,亦未尝没有收藏价值。
因此前人收藏,大都不肯人云亦云,买入一幅字画,都有买入的目的,明知是伪作也买,当然更别具心眼。这种收藏态度,真可谓是「艺术化人生」,跟「投资」的关系便很少了。所以前辈收藏家,至少懂得什么是好画,画商很难鼓如簧之舌。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贺文略 香港著名画家,著名鉴定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李凤廷(1884一1967),字凤公,以字行。广东东莞人,是民国时期广东有影响的传统画家之一。画迹流布既广,在省港公私收藏中有不少佳作,画论也散见于各种旧文献中。他著有《秦汉印镜》、《凤公画苑》、《玉纪正误》、《调色法》、《凤公画语》、《中国艺术史》、《玉雅》等作品。
戊子(1948年)作 观音
赵浩公(1881 -1947年),向以摹古、仿古见称。民国间以摹古造赝本无数,得金甚夥,因有“赝本大家”、“多金画人”之谓。粤博藏其临摹古人画作多件,其中尤可圈点者乃其摹元人钱舜举(约1239-1299年)《梨花图》卷。此卷母本乃钱氏代表之作,流传有绪。
高奇峰(1889年—1933年),晚清画家,名嵡,字奇峰,以字行,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人。留学日本,同盟会员,与兄高剑父、陈树人画脉相连,画技相高,有“二高一陈”、“岭南三杰”、“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等盛誉。其人品高洁,“发扬真艺,领袖艺坛”(徐悲鸿)。画海横舟,劈波至勇,不薄墓碑“画圣高奇峰之墓”(林森书题)中民国“画圣”之名,时光如梭,颂声日高。
仿蒋南沙笔意 立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