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亭之何以不谈易
易学分「汉易」与「宋易」二种,王亭之有兴趣者唯在易汉学,对于宋学,从来不屑一顾。盖汉人谈易,以象数为主,虽诸家易学皆有缺点,但却不能欺蒙读者,因为汉代易师都有自己的体例,一乱体例,或支吾其辞,立刻就漏了底,当为学者所笑。
宋人治易则不同,他们不须体例,只是拿着《周易》来发挥,一卦一爻,便是一篇文章的题目,人人可以作文。今人谈易,走这条路的比较多。
如果在贩文认可区谈易,当然亦以走宋人的路数为佳,反正是作文,作之哉,容易得很。
若谈汉易,则那些象数根本无法可以在方框谈得清,一般读者恐怕亦不感兴趣。甚至植字工友亦必对那些卦的符号大感讨厌。王亭之一向不在报刊谈易,职此之故耳。
王某未将「大玄空」授人,亦是因为懂得汉易的人有如凤毛麟角,无汉易根柢,对「大玄空」便完全无法入手。
因为既无法根据「九宫」来变卦,变卦后亦无法由其「爻辰」、「纳甲」来推断一时一地的征应。然此门绝学,亦势非传人不可,王某目前正为此头痛。是否开个课程,十分之犹疑。
以易理而言,阴阳消长,盛衰往复,无非都是循环,是故有人说,美国有可衰之理,而中国则有可兴之道,未尝没有理由。
但是,若以为易理只言循环,那就未免太过看小了这门学问了,必须懂得何时循环,如何循环,那才可以称之为「明易」。汉易学诸师所言者,其实即是这些问题而已。
知何时循环已不易,还要知道如何循环,那便是循环的细节了;此更难知,易师于是便立种种法则,用以窥测,由是即有易筮,其实易筮无非只是易的应用之一而已,最重要的,厥为易理,那便是一套套完整的哲学系统。
其实,「大玄空」、「小玄空」等等,无非亦是易的应用,又有一套「梅花易数」(内容与坊本所传者完全不同,连成卦变爻之法都不同),都可以说是易用的精粹。亦必须能明易之用,然后才能知道汉代易师不是胡说八道。
如今许多鄙薄汉易的人,实缘不知易用之过耳。此有如人习「纯数」,不知「应用数学」,于是便不理解汉易为「应用数学」而发展的「纯数」系统。
若问国运将何若,则在资料奇缺下殊难推断,若要推算准确,则所需必要齐备,才能说得出事情的真相。
老实说,王某自推,悲观之至,甚为子孙忧也。再过十零二十年,人间已少乐土。
王某很强调众生的共业,即此之故,知易理者,当不视王某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