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谈〈易〉
2010年12月
这是一道硬梆梆的文章题目,闷死人,其实不然,因为每个人原来就生活在「易」的境界,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
一朵花都在「易」中过日子。当它绽芽时,《周易》的卦象便是屯卦,然后是蒙卦。它的生长需要养份,是即需卦的现象,由得到所需,便有养份的积蓄,这便是小畜卦给出来的自然法则。花也要顺从生长的自然规律,所以便是履卦。履原来即是守礼,花不需像人那样要打招呼、要握手,它就那样在枝头摇曳,顺应自然变化,便有如人的守礼以顺应社会习俗,于是,花就可以灿烂地开放。花开至盛时,是泰卦的现象。然后花榭,是称为否。请看,花的一生就经历了《周易》中的七个卦。
这样说,易学家会有意见,因为我已省略了几个卦,所省略的卦对人有用,对花就不适合。因此可以说,花由发芽至凋落虽只经过七个卦的境界,人却复杂一些,由胞胎至老死,所经者则为十卦现象,当中还不包括他们的特殊行事,例如交朋结友,例如恋爱成家,例如事业兴衰,甚至例如战争和平。要全都包括在内,那便是《周易》的全部卦数,八八六十四。
所以,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家、没有一个团体、没有一个国度、没有一个民族,可以脱离易的法则。这法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伏羲遗下来的民族智慧。
是故人人都应该了解一点易的法则,可是,要真的了解,却不能光凭文字。易的卦辞和爻辞,以及孔子为解释《周易》而作,哴哴上口的十篇鸿文(称为「十翼」),都根据卦所象征、爻所变动而写成,离开象,就不可能有这些文字。既然如此,后人又如何能光依文字来理解而不顾及卦爻之象呢?
譬如屯卦,卦象是上水下雷,轰天霹雳的雷竟潜伏在水底,那当然便只是酝酿阶段。所以孔子说它是「刚柔始交而难生」,刚柔即是阴阳,阴阳才始交会便有难,所以,我们便要预期万事起头难。孔子又鼓励我们说:「屯见而不失其居」,那就是,不要因为困难就见异思迁,应该守着所居而不失,那么,雷神大将军便终有奋发轰鸣于九天的一日。
我本来不想牵涉政治,可是不知为什么,一想到屯卦,就会联想到我们的改革开放。现在有些国家已经害怕雷公爷爷了,因此用尽千谋百计,想雷神老死于水底。
还可以一谈接着屯卦而来的蒙卦,它的卦象是「山下有水」,这就比水下有雷的屯卦好得多了。所以易学家将它比喻为人的稚年,这就可能是目前中国的状况。孔子认为蒙须应时而行,然后才能亨通,你看,目前就有多少事端要我们顺应时势来应付。孔子形容这环境为「蒙杂而著」,意思是说,要适应复杂的环境来找立足点,想到孔老夫子说的这四个字,我不但想到如今立足世界的中国,同时还想到大城市的居民,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在大城市找立足点,所以这些人,以及我们的国家,其实都要好好地研究蒙卦。
孔老夫子又说「蒙以养正」,即是小孩子要正确地养育,所以我看到小孩子受骗,给人拿着一堆白纸骗他拿家中的三鸟河鲜去换,我就很伤心。
同样,我也不喜欢剪下初放的花苞插入瓶中,为什么不让它在枝头开绽呢?插花可以插已开而未盛开者,剪下初蕾,即使插入缸豆红花瓶,对花都成辜负。所以如果我是企业家,我一定会让员工有机会进修。孔老夫子说的「进德修业」,是人一辈子的事。
易学家有两个例子,分别说明,顺应易理的人跟违背的人,有截然不同的际遇。
首先,是易学家丁宽的故事。他原本是项生的书童,陪伴项生跟当时首屈一指的田何大师学易。他学得比少爷好,于是田何正式收他为弟子,当他学成离别老师时,田老师对门人说:「易学跟着他往东边去了。」
丁宽依着易理,一面发展自己的事业,一面进德修业顺应天则,结果事业成功,官至将军,世人称之为丁将军而不名,终其一身,富贵寿考。
相反的例子是京房,他比丁将军大概晚一百五十年,跟随学习的老师是当时亦首屈一指的大师焦延寿。焦老师常对门人说:「得到我的传授而丧命的人,一定是京生了。」他起初只做个小官,适值当时日蚀,西羗作反,于是便以阴阳灾异以说天子,由是得到宠幸,他也因教授易学,顺利结纳群小。
本来这也罢了,其时淮阳王舅张博跟他学易,还将女儿嫁给他,京房得意极了,他先前早已因建议朝廷「考功课吏」,从而滥权,开罪了许多朝臣,这时他又故意做张做致,每上朝,他便跟张博私语政事,言下之意是天子听从了他的奏议,不但恣意弄权,还影响到许多朝臣的安危,结果被杀,死时才四十一岁。
同样是学易,际遇却如此悬殊,无他,这也正是周易之所说,「比之自内,贞吉」、「比之外,贞吉」,可是,「比之无首,凶」。比之无首,便是专跟没有头脑的人连群结党。
不过,京房结局虽惨,在易学上他却是一代宗师,京氏易流传至今已二千年,拿着铜钱来占卦的人,用的都是他的传规。
忽然起兴写这篇谈易的芜文,实在是因为眼前正写着一本书,拟名为《周易象数解例》,这是一本通俗的书,将「易例」一一介绍。所谓易例,即是一些根据易象、易数来解释周易的定例,有如代数的公式。
写这本书真的是一时动兴,我自1970年写过一篇文章,将汉儒郑康成的易例系统化,文章收入东京大学铃木由次郎古稀纪念文集,此后即不再写易学论文。
如今事隔四十年,再动谈易之笔,则是因为年前在一家大学谈易,却给一位出版过一本谈易著作的教授叫停,他不以周易的象数为然,只将之当成哲学。
这次经历,令我决心推广象数之学,若学生都只爱玄谈而不务实去研究易象,那周易传下来的便怕只是一堆文字。如是如是,便是写这本书的决心。用意既在「发蒙」,所以文字非常通俗,以求深入浅出。
希望我暮年的心事有如落红,化作春泥,可以培养出一些花朵。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潍坊市峡山区郑公街道)人。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
郑玄早年入太学攻读,又师从张恭祖等人学习,最后跟随马融学习古文经。游学归里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享年七十四岁。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贞观年间,将郑玄列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7%8E%84/643192
插花
伏羲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称黄熊氏。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相传其母华胥在雷泽踩了巨大的脚印而有孕,生伏羲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 ),定都在陈(今河南淮阳)。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C%8F%E7%BE%B2/279357?fromtitle=%E4%BC%8F%E7%BE%B2%E6%B0%8F&fromid=845719
周易象数解例
铃木由次郎
铃木由次郎《在我国的老庄学》 (《大东文化》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