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易》须明象数。数通于象,《周易》的卦、爻辞即依象而成立,〈系辞传〉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这已经说得很白。唯近代却有学人不信,硬说卦、爻辞与象无关,那便是“疑古”之弊,想学《周易》的人,实在不必依从这一偏之见。
所以读《易》须先明象数,再由象数来理解卦、爻辞的依据,这是最平实的读《易》方法。若想走捷径,依着今人的解释去读卦、爻辞,于是辞与象脱离,学者所能得到的便只是一段一段支离破碎的概念,无法理解全卦的主题。
〈杂卦传〉其实对卦的主题已有简括的说明,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意,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若将卦象跟这说法联系起来,那就非常生动。乾六爻都是阳爻,是故说为“刚”;坤六爻都是阴爻,所以说为“柔”。用这概念来理解乾坤二卦的爻辞,便知道阳进、阴退的中和之道。阳进而不宜亢,阴退而不宜穷。否则便“亢龙有悔”,或者“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这几年笔者在北京以及江南一带小住,对“蒙杂而著”便有点感受。所谓“蒙杂而著”可以比喻为四方八面的人到大城市定居(“著”即是定居的意思,世居者即名为“土著”),因此蒙六四说:“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一个外来人想求定居,却脱离现实,当然“吝”。比较六五,说“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能顺,即是对现实的适应,是故为“吉”。
上面的说法实由爻象而来,蒙六四爻象是一阴更处于两阴之中,与阳远隔;六五的爻象是跟上九阳爻相比,而且与九二阳爻相应,由是便各有不同的爻辞。
举此一例,便知道读《易》明象的重要。
不但如此,“明象”还可以帮助我们对卦、爻辞得一确解。《周易》中的“贞”,李镜池先生开始释之为“占”,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时至今日,人人从之。可是,虞翻却不然,凡是“利有攸往,贞吉”或“利贞”,他都解释为爻由内卦往外卦得利,如“二五之正”之例。这样,他分明是同意《子夏易传》所说:“贞者,正也”,以及〈系辞传〉所说:“贞固足以干事。”由内往外,立定宗旨而“干事”,便正是虞氏易例的命意。因此,“贞”未必处处可解释为“占”。
举此一例,便知道依靠易例来认识卦象、爻象的重要。
《易》象数之学实由儒家开始。在先秦,《易》落在占筮家之手,因此便由阴阳五行联系卦象、爻象而作占筮,这时《周易》没有一个中心思想。儒家吸收了占筮家的象数,用儒家的“中和”、“中正”思想来加以整理,由是便有了“儒家易象数”,在“十翼”中,便成立了许多象数易例。所谓“易例”,有如代数的公式、几何的原理,它是说《周易》象与辞的基本法则,依此法则,即可说明象与辞的关系。
所以〈系辞传〉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啧,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由见物象而成卦象、爻象,再由象的变动来成立卦辞、爻辞,用来占断卦爻之动宜与不宜,同时用之以行于国事(行其典礼),可见儒家对象数的重视。
儒家易既成立了象数,由是即与占筮家及阴阳家分庭抗礼。但此中亦有亲疏之别:儒家易与占筮家亲,与阴阳家疏,所以将占筮看成是圣人之道,但对阴阳灾异的占候却不一提。不料到了汉宣帝时,本来是儒家易学者的孟喜,却接受了阴阳家的学说,因而成立“卦气”,由是即成立了一个可以用来占阴阳灾异的易例系统,西汉的象数易即由此兴起。现在阴阳家的一些占候,便只见于八种《易纬》。
象数易自孟喜而后,以焦延寿及京房这两家最为重要。焦延寿唯有《易林》一书传为“土著”),象数易自孟喜而后,以焦延寿及京房这两家最为重要。焦延寿唯有《易林》一书传世,以六日七分法值日,一卦演六十四变,六十四卦总为四千零九十六题,各系以占断韵语。由表面看,不见其有易例,但如果仔细研究,便可以发现其中实有易例。近人尚秉和先生一生专研《易林》,便发现了许多“焦氏逸象”,同时发现焦延寿一个重要的易例:“覆象”(正反象)。如困(),便有一个正、一个反的兑卦,所以可称为“正反兑”,所有覆象在《周易》中都有特殊的意思。覆兑为口、为言,正反兑即是“争言”,是故困卦的卦辞说为“有言不信”。
由《易林》可知,焦氏易例目的在于占筮,及至京房则成立易例用以占阴阳灾变。在现今还传世的《京氏易传》中,可以看出他不但全盘接受孟喜的所有卦气易例,而且还加以扩大,扩大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真可以说是贯通三才。然而京房并未着意于用他的易例来注经,《京氏易传》可以说是于《周易》之外成立了另一个说易的系统,由是儒家、占筮家、阴阳家的易便给京房统一了起来。他成立的“积算”,给“爻变”建立了由渐变到突变的依据,成为京氏易例的中心思想。所以在本书中对此亦特别介绍。
如上西汉三家的象数易都未以注经为主旨。到了东汉,出了一位大儒马融,他设绛帐授徒,门下弟子千余人,后世“设帐授徒”一语即由他而来。他重新弘扬儒家易,同时引入了一些象数家的易例,由是儒家易便得以复兴。只可惜他说《易》的书都已亡佚,今日唯留下一些零碎的资料,因此无法将他的易学整理,总结出特殊的易例。
不过马融却有一位出色的门人郑玄。郑玄亦为大儒,他以“爻辰”为主体,吸收了西汉以来的象数易,结合先秦以来的儒家易,创立了一个以爻辰为主的象数注经系统,由是开展了一些易例。他不但用这些易例来注《周易》,同时还用之于注疏《诗》、《礼》以至《易纬》。他注《易》的书虽已亡佚,但由他的各种注疏中还可以成立易例,由是可说郑氏易未全佚,他比他的老师马融幸运多了。
荀爽承继马融,治学以注经为主,可以跟郑玄分庭抗礼。他的易例重点在于“卦变”及“爻变”(“升降”),这便影响了后来的虞翻。
虞翻堂庑广大,既承继儒家易的象数,亦全部吸收了孟喜以来象数易家的易例,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系统。整个系统,其实只以卦变、爻变为主题,复杂之处仅在于为卦、爻的变化与变动成立了许多法则。若不理解他成立易例的主旨,对他的易例便会横加指责,认为是随意牵合,但若能理解,便知道他的易例虽看似芜杂,其实却有系统,并非任意运用。
本书所说的象数易例,即是上述六家,因为七大家中马融的易例无法成立。于说六家时,亦各各为之建立主脉,如孟喜的“卦气”;焦延寿的“值日候卦”;京房的“八宫”、“飞伏”、“积算”;郑玄的“爻辰”;荀爽的“卦变”、“升降”;虞翻的“卦变”、“爻变”。主脉既然建立,其余的易例无论怎样复杂,亦只是附从于主脉的枝节。主从分明,便易理解。这亦是笔者学习象数易时所遵从的路向。
笔者学易于童年,先父绍如公口授,那时笔者亦只能记诵。绍如公于晚饭后常跟三五朋友闲谈,笔者敬陪末座恭听,对于《周易》的零碎知识便是这样学回来。后来上中学,蒙陈复蔚老师指点,才晓得系统地读各家的易,对象数易的兴趣即由此而来。
浑浑噩噩地过了十余年,似乎对《周易》懂得不少,但实在只是诸家的皮毛。及至二十八岁时识新亚书院王道教授,由他推荐始识王子畏(震)先生,先生肯收笔者入门墙,然后才知道看卦象爻象不能呆板地看——光看那已成之象,还应该知道它由何象变来,将来还有什么变动趋势。同时还知道,变动不同于变化,动一定动,化则不须动,那即是变有动静,因此对虞氏易的了解便比前时要深。
在子畏师的鼓励下,大概由三十岁开始写了一些谈易的文章,先在台湾发表,后来得铃木由次郎教授的赏识,文章才在日本发表。台北师范大学李遐敷教授读到那些文章,来函邀请笔者主持一个讲座,讲虞氏易,子畏师鼓励应约,那是笔者生平第一次登上讲席,面对着许多年纪比自己大、学术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讲学。从此便跟遐敷兄结兄弟盟,从他那里,又得到一点探索孟喜易例的门径。学孟氏易一定要跟《易纬》八种同时合看,比较他们的异同。
就在各位师友的指导下,笔者终于走过象数易的难关,可以在这领域中自在。那时候,笔者已年近四十。在此几年前,文章已搁笔不写,因为笔者已将心神放在汉藏佛学。
四十岁以后,连有关《周易》的书也只略为翻阅,因为那时正学如来藏思想的见修。这样便又过了三十多年。
现在提起劲来写这本关于象数易例的书,只是将自己的学易作一总结,希望能将一些浅薄的心得跟读者分享。若能因此而令他们对易的象数生兴趣,从而掌握了象数这把开启《周易》门户的钥匙,那便是笔者的心愿了。请相信笔者的诚意。
谈师易学传承之路
西汉三家,七大家,汉易,儒家易,象数易
如来藏思想
https://www.rulaizangluntan.net/
汉藏佛学
铃木由次郎
铃木由次郎:SUZUKI, YOSHIJIRO
国籍:日本
组别:哲学
曾任: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
著作:
1. 汉易研究
2. 太玄经研究
荀爽
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谞,字慈明。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东汉末年官员、经学家,名士荀淑第六子 。
荀爽出身“颍川荀氏”,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龙”之称。荀爽排名第六,更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在位时曾被太常赵典举为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第二次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号为“硕儒”。黄巾起义爆发后,党禁解除,荀爽相继被举荐,但都未应命。董卓掌权后,强征荀爽为官。他在九十三日内,接连升至司空,位列台司。荀爽见董卓残暴,便暗中与司徒王允等谋除董卓。但在举事前,荀爽便于初平元年(190年)病逝,享年六十三岁。
荀爽博通群经,一生对经学多有著述,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他尊崇儒学,重视礼制。极力维护君臣、父子等级制关系。他也吸取阴阳家某些思想,讲究五行相生和相克,并将其思想运用于社会各朝代的发展和变化。据《后汉书》记载,其著作多达百余篇,至今已残缺不全。清马国翰辑有《周易荀氏注》三卷,孙堂辑有荀爽《周易注》一卷。
https://baike.baidu.hk/item/%E8%8D%80%E7%88%BD/1020544
郑玄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潍坊市峡山区郑公街道)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
郑玄早年入太学攻读,又师从张恭祖等人学习,最后跟随马融学习古文经。游学归里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享年七十四岁。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贞观年间,将郑玄列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7%8E%84/643192
马融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东汉官员、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
马融自少“美辞貌,有俊才”,早年随儒士挚恂游学,以数次拒绝朝廷辟命而名重关西。汉安帝时,马融入仕大将军邓骘幕府,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职,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剃发流放,途中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再任议郎,又在东观校勘儒学典籍,后因病离职。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马融去世,年八十八。唐代时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扶风伯。
马融学识渊博,尤长于古文经学。他综合各家学说,遍注群经,使古文经学开始达到成熟的境地,预示着汉代经学发展将步入新的时期。他设帐授徒,不拘儒者礼节,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卢植、郑玄等都是其门徒。另有赋、颂等作品,其文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8%9E%8D/28242
尚秉和
尚秉和(1870年~1950年),字节之,号石烟道人,晚号滋溪老人,学者称槐轩先生,河北省行唐县城西南滋河北岸伏流村人。晚清进士,官员,著名易学家。尚秉和博学善文,喜玩金石,工于绘事,精通中医,于易学造诣渊深,是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周易古筮考》、《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辛壬春秋》及《易说评议》等易著之津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0%9A%E7%A7%89%E5%92%8C
京房
京房(前77—前37年),字君明,东郡顿丘县(今河南省清丰县)人。西汉学者,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
早年跟随焦延寿学习《易经》,爱好钟律。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举孝廉出身,起家为郎,出任魏郡太守。多次上疏论说灾异,得罪宦官石显、五鹿充宗。汉元帝建昭二年,弹劾中书令石显专权,下狱处死,时年四十一。
其后,京房三个弟子殷嘉、姚平、乘弘皆为五经博士,发展了京氏学。京房著有《易传》三卷、《周易章句》十卷、《周易错卦》七卷、《周易妖占》十二卷,《周易占事》十二卷、《周易守林》三卷、《周易飞候》九卷、《周易飞候六日七分》八卷、《周易四时候》四卷、《周易混沌》四卷、《周易委化》四卷、《周易逆刺灾异》十二卷、《易传积算法杂占条例》一卷。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AC%E6%88%BF/5996759
焦延寿
焦赣(Gòng),或作“焦贡”,字延寿。西汉中后期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汉代著名哲学家。
汉昭帝时,焦延寿出来作官,政绩很好。后来又专心读书,尤其下工夫研究《易经》,一边讲授,一边著书,著有《焦氏易林》。代表徒弟有京房。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4%A6%E8%B5%A3
孟喜
汉朝学者
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今山东省苍山西)人。西汉经学家,大儒孟卿的儿子。
早年师从田王孙,学习《易》,与施雠 、梁丘贺同学,广泛传播孟氏《易》,开创西汉今文《易》学孟氏学,举孝廉出身,起家郎,出现曲台署长,为丞相掾。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D%9F%E5%96%9C/4589303
十翼
《十翼》即《易传》,是对《周易》作注释的著作,著作内容包括
1-2:《彖》上下、3-4:《象》上下、5:《文言》、6-7:《系辞》上下、8:《说卦》、9:《序卦》、10:《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余谓所传《十翼》,容非悉为孔子所自作,《说卦》等三篇后得(见《论衡》、《隋志》),似不可信;《系辞》亦有弟子增入之语,姑勿论。清代姚际恒《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非出自孔子之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81%E7%BF%BC/9787438
儒家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 [24]让人不拘泥、不保守,让人不偏执、不极端,让人与时俱进,不故步自封。
儒家注重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0]六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
儒家注重德政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
儒家特别注重社会管理,尤其注重管理者的素质。提倡教化,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 [1]儒家以人为本,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学术流派。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4%92%E5%AE%B6/945629
虞翻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郡余姚县(今属浙江)人 ,汉末至三国吴国时官员、经学家,日南太守虞歆之子。
虞翻少时好学,后为孙策的功曹, 出任富春长。曹操曾召他作官,他不接受。孙权继位后,任他为骑都尉。后来虞翻因数次向孙权犯颜谏争,被谪戍丹阳泾县。翻性疏直,又屡次因酒失事,再次被谪交州。虞翻在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十余年后,年七十卒。
虞翻精于《易经》。所撰《易注》九卷,已散失。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曾予录取。清黄爽《汉学堂丛书》、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亦有辑录。清张惠言所著《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礼》 等,充分肯定虞翻的注释在《易经》研究中的地位,并对他的《易》说有所阐发, 三书均收入《皇清经解》。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9%9E%E7%BF%BB/18125
李镜池
原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李镜池 (1902-1975),字圣东。广东开平金鸡镇横冈村人。其父李希殷是美国华侨,逝世于美国波士顿。先生早年就读于广州协和神学院,二十年代中期赴燕京大学,在国学研究所师从陈垣,亦从许地山、顾颉刚等先生学“道教史”、“古史研究”等课程。
《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是李镜池先生晚年研究《周易》的专著,由曹础基教授整理完成。该书出版后亦深受专家重视和一般读者欢迎,曾列为香港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五年夏季十大畅销书之一。《周易通义》只就古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进行注释和解说,注释简明扼要,解说浅白易懂,既博取古今注释之优长,又反映了作者长期探索的成果,可谓雅俗共赏。
李镜池先生早期以古史辨派学术观点进行《易》学研究,从社会发展史观点推勘典籍史料,从语言学以及《周易》与殷商甲骨卜辞之比较,推断《周易》为周王朝卜史之官所编卜筮之书,成书于西周晚期,《易传》则为战国末年至西汉中叶儒生经师所作,所说与《易经》原意大有出入,其主要成果见《周易探源》。后期主张从详尽分析各卦卦爻辞之全面组织结构来理解《周易》内容与思想,主要成果见《周易通义》。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9%95%9C%E6%B1%A0/9893853
蒙卦
〈杂卦传〉
杂卦者,杂乱文王之序卦也。孔子将序卦一连者,特借其一端之理以序之,其寔恐后学颠倒文王所序之卦也。一端之理在所缓也,又恐后学以序卦为定理,不知其中有错有综,有此二体,故杂乱其卦。前者居于后,后者居于前,止将二体两卦有错有综者下释其意,故干刚坤柔,比乐师忧是也。使非有此杂卦,象必失其传矣。
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