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意,是想通俗地介绍《周易》象数。因为只有通过象数才能正确地解释卦、爻辞。要介绍象数,先要弄清《周易》的源流。
根据传统的说法,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爻辞(或说周公旦作爻辞),由是成书,后来儒家再作“十翼”(或称“易传”),这就成为后世的流行本。在这里面,其实已经有象数,伏羲所画的即是象,卦辞与爻辞所演即根据象与数,这里所谓数,是指自然的数,不是后来易家自行成立的数,所以通俗来说可以说是定数。用卦象与自然之数来测度人事及自然现象,于是便成为卦辞与爻辞,也即是说,卦辞爻辞是根据象与数,用之以占筮。所以整本《周易》原来就是象数之学,其学朴素,汉代易师则加以发挥,成种种卦例。
儒家作“十翼”,目的可能是不想将象数归之于阴阳家所说的象数,所以就着重象数的涵义,用来解释占辞。所谓“十翼”包含如下的内容:
1.〈彖传〉:卦辞又名“彖辞”,根据刘瓛的说法,彖是断的意思,即是用来断卦。
〈彖传〉则是根据象数对卦辞作解释,由是在〈彖传〉中立例,说六十四卦的卦辞。
举个简单的例。例如屯卦的卦辞说:“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传〉说(下称“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这就是解释卦辞。
刚柔始交,动乎险中,是卦象,由此卦象可推断为只利于恒久的事,而且是大事;
雷雨之动亦是卦象,天造草昧,就是儒家对雷雨之动的体会,由此体会,就推断卦辞的“利建侯”,虽利建侯,可是却不宁静。
2.〈象传〉:根据李鼎祚的说法,“象者像也,取其法象卦爻之德”,因此象辞是对一卦的卦辞、一爻爻辞的解释,亦即对全经卦爻辞立例通说其象。仍以屯卦为例,屯初九曰:“盘桓,利居贞,利建侯。”
〈象传〉说(下称“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盘桓是不宜进取,可是因为初九爻得位,所以说是志行正;又由于初九阳爻为六二阴爻所乘,所以说以贵下贱,这就是依象而对爻辞利居贞、利建侯作出解释。一卦的彖与象,彖用以释辞,象用以明卦象;一爻的象辞,则明依此爻之象所系的辞。卦辞的象又称为“大象”,爻辞的象又称为“小象”。
3.〈系辞传〉:解释整本《周易》的深奥义理,主要是根据象数来解释,其所解释就有儒家思想在内。
例如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由此即足见系辞所据,完全是象。
又如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即是儒家所说的数,亦即自然之数。
天数即是奇数,1+3+5+7+9=25,所以说天数二十有五,
地数即是偶数,2+4+6+8+10=30,所以说地数三十,如是即是自然之数。
4.〈文言传〉:依卦爻所象,来说乾坤二卦全卦及各爻的深奥义理。分〈乾文言〉、〈坤文言〉两篇。其实六十四卦都可以有“文言”,儒家只是举乾坤二卦为例。
5.〈说卦传〉:总说依象建立六十四卦的原则,读《周易》非先知道这些原则不可,此如学几何,必须要知道定律,倘如不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便根本无几何可学,由是知〈说卦传〉的重要。传中设立了一些象,这些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建立诸卦为自然现象以及人事关系的象征,如说乾为马、坤为牛等。儒家说易即是根据这些卦象来说,由是知自然与人事的变化。
6.〈序卦传〉:远古的易书其卦序可能跟今时的流行本不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其卦序基本上依八宫(见后说),跟流行本完全不同,此即可为证明。今流行本的卦序为儒家所订定,〈序卦传〉即是说明订定卦序的理念,由是成立了儒家易的体系,其所说实为六十四卦之用。如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又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些都是说卦的功能,由功能然后成立卦德,依卦德然后排成卦序。
7.〈杂卦传〉:订定六十四卦的性情。〈序卦传〉是依对卦而成序(下面再说对卦), 〈杂卦传〉便错杂其例而说卦的性情。〈系辞传〉说:“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这即是说,卦是由物相杂成类,既成类,便有卦的性情。
〈杂卦传〉说卦的性情,主要亦由对卦来说,所以性情亦是相对,例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刚与柔,乐与忧便是相对。
由“十翼”的内容就知道儒家有摒除阴阳家说易的意思,这可能是由于易学一直为阴阳家所传,阴阳家以阴阳占验为主,寻且发展为专说灾异,甚至附会鬼神,是故儒家便想厘清阴阳家对《周易》的附会,而依儒家的思想发挥易的奥义。儒家以前阴阳家如何说易,现在已无完整的文献可征,但从先秦阴阳家的学说,以及西汉的《易纬》,大概可以猜测得出来。他们占验时多重卦爻象,而不深究卦爻辞与卦爻象的关联。然而一旦深究象与辞的关系,则可以涵盖天、地、人,万事万物无所不包。是故儒家作“十翼”后,易学就可以分成两派,一为传统的阴阳家易,一为儒家易。
秦始皇焚书,对阴阳家的书不禁,因此儒家易也就可以保存下来,反正儒家易者亦通占筮,所以保存“十翼”并非难事。汉兴,儒家易亦同时复兴,由田何开始,传至施雠、孟喜、梁丘贺三家,经历了大概一百五十年左右,其间人才鼎盛,然而其后治易者又采阴阳家之说,用以说象数。自汉宣帝时代,象数易即崛兴,开先河者为儒家易的孟喜,孟喜改变师法,为当时的人所非难,不过,即使孟喜采取阴阳灾异之说,但他仍然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儒家易的思想,所以他便与阴阳家不同。由是孟氏易不能说为阴阳家易,只宜称为象数易。
孟喜而后,象数易又发展成为派别,除孟喜外,尚有焦延寿与京房一派、费直一派、高相一派,共为四大流派。此中费直一派实在仍然是儒家易,象数的成分不多,今存世只有一篇说“分野”,即是说十二宫与值二十八宿。
及至东汉至三国,著名的象数家还有马融、郑玄、荀爽、虞翻、王肃、蜀才(范长生)诸家,各自成立易例。至今只有郑玄、荀爽、虞翻三家保存的易例尚多,其余诸家便只留下零星的资料。
象数易至魏伯阳用《周易》说炼内丹,王弼扫除象数尽说义理,便可以说大为没落了,后代易家于是便有义理易的学派,由于这派说义理,人人可说,所以被人讥为“作文之体”;此外还有道家易,牵涉入内丹与外丹之中而以内丹为主。
本书所说的象数,由是分为两篇:
一、基本象数,这亦是儒家采用的象数,它原为《周易》本身所具,儒家只是将它发挥出来,不必再增添一些什么。二、汉易象数,这即是汉代象数家的踵事增华,根据自己的理念,成立一些象数例,用以说阴阳灾异以及作占筮之用,但后来则变成用来注经。象数易在清代复兴,但在近代又逐渐衰落,不过到了近年似乎又有复兴的趋势。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
马王堆帛易,有经传及经文,六十四卦完整无缺,个别的字残损,有一些通假字。帛书易传诸篇是《二三子问》上下篇、《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
关于帛书《周易》的整理发表,却是相当漫长的,完全可以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
1973年帛易出土,然而此后经过了约十二年,即1984年的《文物》第三期才发表了帛书《周易》经文,即《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其易传部分的整理公开就更晚了,其在帛易问世的30年后。1992年《马王堆汉墓文物》刊载了帛书《周易》和《易传》之《系辞》部分的全部照片和图版释文。13年陈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刊发了陈松长、廖名春合释的《二三子问》、《易之义》、《衷》、《要》传文。1995年后,朱伯昆先生主编的《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又收录了廖名春的《缪和》、《昭力》之释文。
马王堆帛书精选
http://61.187.53.122/DocumentView.aspx?id=1708030000000005&lang=en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7%8E%8B%E5%A0%86%E5%B8%9B%E4%B9%A6%E5%91%A8%E6%98%93/6392009
目录 · · · · · ·
自序
前言
上篇 基本象数
图书与卦
一、洛书与先天卦
二、河图与后天卦
三、源太极成立八卦
儒家易例
一、〈说卦传〉例
二、〈序卦传〉例
三、〈杂卦传〉例
四、〈系辞传〉例
五、〈文言传〉例
六、彖象辞传例
下篇 象数易例
象数易传承
一、由儒家易传承说起
二、西汉象数易传承
三、东汉象数易传承
西汉象数易例
一、孟喜易例
二、焦延寿易例
三、京房易例
东汉象数易例
一、郑玄爻辰例
二、荀爽易例
三、虞翻易例
附录Ⅰ:郑氏爻辰引例
附录Ⅱ:周易变占法引论
王弼(227年~249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
明察聪慧,爱好老子,通辩能言。” 曾任尚书郎,文名盖世,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 《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四部。 其中《老子指略》 《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联合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清正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与钟会、何晏等人为友。
正始十年(249年),去世,年仅二十三岁,遗下一妻一女。 唐朝时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王弼。
魏伯阳
魏伯阳 (151年~221年),本名魏翱,字伯阳,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东汉时期炼丹理论家,尚书魏朗之子。
出身高门望族,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曾率三弟子周燮、冯良、虞巡入上虞凤鸣山凤鸣洞炼丹服食。汉桓帝时,传术于同郡淳于斟。 [3]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去世。
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是现存最早系统阐述炼丹理论的著作,来源于黄老与《周易》,并参考古代炼丹术及炼丹古书,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后世奉为“万古丹经之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在世界科技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教科书和百科全书中均提及此书并有译本,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称它为“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D%8F%E4%BC%AF%E9%98%B3
周易三学四派
刘瓛
刘瓛(434-489年),字子珪,小字阿称,沛国相县(今安徽宿州市)人。南朝齐学者、文学家,晋朝丹阳尹刘惔六世孙。
刘瓛(huán)年少笃学,博通《五经》。聚徒教授,发展儒家和易学。交好丹阳尹袁粲和竟陵王萧子良,建言于齐武帝,拜彭城郡丞,除会稽郡丞。
永明七年(489年),去世,时年五十六。天监元年,立碑祭祀,谥号贞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7%93%9B
阴阳家
阴阳家,诸子百家之一,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阴阳家的学问“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
《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
《史记》记载:《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故阴阳,五行观点最早由《周易》提出。
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4%E9%98%B3%E5%AE%B6/84179?fr=ge_ala
文王
(周朝君主)
文王,专指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https://baike.baidu.hk/item/%E6%96%87%E7%8E%8B/20446921
伏羲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称黄熊氏。 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相传其母华胥在雷泽(今山东省菏泽市)踩了巨大的脚印而有孕,生伏羲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27] ),定都在陈(今河南淮阳) 。
《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又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嫁娶以俪皮为礼,又创制琴瑟(《世本作篇》)。《帝王世纪》称:“伏义尝百药而制九针”,我国医界千余年来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https://baike.baidu.hk/item/%E4%BC%8F%E7%BE%B2/279357